观点:器官短缺将是长期存在的状态
患者接受器官移植的权利能不能充分满足?捐献器官是不是应该成为义务?亲属间活体器官捐献该不该成为伦理道德层面必须履行的责任?日前,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移植中心主任石炳毅教授坦言,这本身就是对器官移植一种畸形的认识,需要媒体通过正确宣传,扭转公众的看法,树立对器官移植的正确认识。
石炳毅直言,器官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永远不可能解决。“器官供体达到100%永远不可能做到。以居于世界器官捐献前列的西班牙为例,其2012年器官捐献比例又创新高,达到35.3/100万,但截至2011年年底,仍有5484人在排队等待接受器官移植。”让公众认识到器官移植作为一类医疗技术存在其局限性,同时能客观理解器官短缺将作为一种状态长期存在,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多位专家表示,活体器官移植本身就是以牺牲一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去服务于另一个人的健康需求,在伦理上就是个次优的选择,因此不论如何规范,都会存在问题。作为我国活体器官移植手术最早的推动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器官移植研究所陈忠华教授已经转变为“沉默者”,他在多年前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活体器官移植是以鲜血、痛苦、健康甚至死亡为代价的,是天使与魔鬼的共同体。这种方式无论是在过去、现在抑或将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不会成为移植手术的主流,只能作为无可奈何时的一种替代品。”
石炳毅提出,当前政府部门应该在确保正确、合理的宣传下,通过推广心脏死亡后遗体器官捐献的方法,最大限度缩小供需之间的落差。例如,相关部门可以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建立一支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借鉴社会上办理各类保险业务的便捷方法,为有捐献想法的人员妥善办理捐献手续,以提高各类人群的积极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