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园地

莫让名利影响自己的选择

  施一公教授告诫学子在喜欢的领域做到最好,机会自然“从天而降” 莫让名利影响自己的选择 
  
  大屏幕上展示着一幅略显抽象的山水画,“大家猜猜,画这幅画的‘工具’是什么?”来到复旦大学星空讲坛为大学生演讲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卖了个关子,随后揭晓答案:是表达不同荧光蛋白的大肠杆菌,“理论上来说,大肠杆菌也可以用来冲洗照片,因为它们有感光性,不过它们的副作用太难控制了。”此时,台下已是一片惊叹声夹杂着笑声。 
  施一公带来的这堂以“少年壮志不言愁”为题的讲座,就在这些由微观物质构成的精美图案中缓缓展开。施一公研究的专业是结构生物学,他结合艺术,带领学子探索生命现象的机理和本质,以结构生物学揭示新的药物靶点以及如何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从而造福人类。 
   
  科普有赖科学家的努力 
  
  “艾滋病是绝症吗?”面对施一公的问题,全场几乎90%的学生举起了手,只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不是”。“艾滋病不是绝症。之所以在中国还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中国医药研发水平还很落后,而且我们在疾病控制和治疗方面投入依然不足。”他说,在美国,艾滋病人只要按时吃药,甚至可以活到80岁,因为美国有20多种可以抑制艾滋病的药品,疗效明显。 
  
  “我之所以要回来,投身教育是最重要的原因。”施一公认为,提高中国的科学水平,政府和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政府的作用很强大,它首先要‘懂’,然后上行下效,作用更为显著;科学的前途与媒体也关联甚大。媒体应该负责任地向公众报道更多准确的科学新闻。” 
  
  回国已有几年的施一公深有感触地说:“如果科学家都不做科普工作,那么伪科学就会盛行,国内现在就是如此。为什么张悟本的那些‘养生食疗法’会有那么多人相信,为什么一些保健品的广告会这么火爆?这说明国民整体科学素质偏低,不仅媒体脱不了干系,科学家也脱不了干系。” 
   
  喜欢科研就别轻言放弃 
  
  施一公讲了一个故事:“我认识一位美国的教授,他一直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做科研,也是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了著名跨国企业Merck的任命,成为这家公司研发部的负责人,带领着一万人的研发团队。说说我自己——从事教学和科研,我认为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但我也希望能够把我的发现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现在我是5家著名药企的科学顾问。” 
  
  施一公说:“我说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名利,放弃你所喜欢的东西;也别让名利影响了你对自己兴趣和爱好的选择。当你在你喜欢的领域做到最好,更好的机会就会‘从天而降’。很多同学认为毕业以后要到跨国大公司去任职,才有更多的机会。我想告诉这些同学,如果你喜欢科研,喜欢你所做的事情,千万别轻易地放弃,因为你在实验室里也能获得同样的机会。即便你短视,那些跨国企业却并不短视。” 
  
  “今年9月,有一项外国的制药专利就要到期,我猜最快11月,中国企业就会投产。”施一公说,中国研制新药的成本远低于美国,因为美国在原原本本地创新,而我国却大多在走破译对方专利的“合法捷径”,短期内这也许是中国制药的唯一出路。“未来十年生命科学行业会大热,分子制药业也会成为其中最大的行业。” 
   
  等待历史把你推上舞台 
  
  不少施一公的“粉丝”最关心的问题是,成为他的研究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施一公笑言:“做我的研究生,第一是要刻苦,时间的付出是必要的,不存在所谓的捷径;第二是要勇于挑战权威,也就是要有批判性的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我喜欢有个性的人,有追求的人。科学家是应该有脾气的。” 
  
  青年人总是焦急地思考着如何实现强国之梦,施一公说:“过去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焦虑和迫切的心情,希望能够做点什么,能够改变国家落后的命运,但是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做好我自己本分的事情,时间到了,历史会把我们推上历史舞台。” 
  
  他建议年轻人老老实实做研究、老老实实学本领,“十多年后,历史的车轮会让优秀的年轻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所有的岗位都可以为人民带去福祉,到那时,仍保持着自己为国效力的初衷就是最可贵的”。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