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洁:做临床科研的“有心人”
提出科研问题要有独到的眼光。这个眼光是通过大量阅读文献修炼而来的,不仅需要深厚的积累,还要有一颗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对话背景:最近,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丁洁牵头的儿童常见肾脏疾病治疗现状多中心调研项目正式启动,目的是掌握我国肾病患儿治疗现状的相关数据,进一步规范儿科肾脏疾病的诊疗工作。与此同时,作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儿童常见疾病防治及健康管理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5月23日,丁洁又收到了科技部的正式批复件,项目计划3年完成。“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采访了这位长期关注儿童健康的专家。
■我们的教育体系在培养学术诚信这块是有缺失的
健康报:您担纲主持了多个研究项目,在您看来,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有哪些不同?
丁 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要是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将儿童常见病防治纳入科技支撑计划,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尽管基础医学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但它并不能代替临床医学自身的发展。一些人类特有的疾病,我们在研究中并没有建立起动物实验模型。所以只有通过加强临床医学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
过去一说科研,好像就是动物模型、分子,这是一个误区。临床科研是对真实世界的描述,临床科研的成果更有助于解决百姓的健康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病例繁多。按理说,临床研究的“资料”应该非常丰富。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的临床研究还没有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产生重要影响。这几年,我们国家开始重视临床科研了。我认为,国家对临床科研的投入还需增加。临床科研和基础研究不一样,在课题要求、经费使用以及评价体系上都有其独特之处,不能套用基础医学研究的评价思路。可现在,临床科研的投入预算还在仿照基础科研。
健康报:作为一位长期从事临床科研的专家,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屡有发生的学术不端、抄袭论文事件?
丁 洁:这其中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做科研的某些最基本规则,我们的学生还不很了解,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人给他们讲过。比如在国外,引用文章必须引用同行专家审过的文章,而且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不能照搬。这一点,国内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我们的教育体系在培养学术诚信这块是有缺失的。另外,社会不良风气也毫不留情地侵袭了学术界,学术界不再是纯洁的象牙塔了。
做科研没有捷径,终归要靠脚踏实地,不能赶时髦。首先,提出科研问题就要有独到的眼光。这个眼光是通过大量阅读文献修炼而来的,不仅需要深厚的积累,还要有一颗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拓宽知识面,炼就一双敏锐的眼睛
健康报:2008年9月,三聚氰胺奶粉导致婴儿肾结石被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上引发恐慌。您当时被紧急任命为卫生部医疗专家组副组长,不仅在媒体上为公众答疑释惑,带领儿科医护人员应对激增的门诊,还第一时间启动临床科研工作。2009年3月,您团队的科研成果《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和婴幼儿肾结石》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在世界上引起很大反响,国际儿科学会执委会主席评价说:“丁洁课题组代表中国人对儿科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那个紧张的节骨眼儿上,您怎么能那么快启动科研课题?
丁 洁:三聚氰胺事件的确是一场遭遇战。那时的我们对于三聚氰胺相当陌生,已有的关于三聚氰胺的资料基本上都来自于动物实验。在救治患儿的过程中,我们儿肾科医生首当其冲。大家非常齐心,每个人都特别自觉地补缺补漏。总护士长每天都在门诊转,医院及时调配人力,医疗工作平稳进行。
我当时就想,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中国学术界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是,我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始设计实验方案。我们需要采集每位来医院筛查的患儿的信息,但人手不够,就招募了医学生负责数据录入工作。既要确保筛查不出纰漏,又要保证数据完整准确,压力肯定很大,但我们坚持做了下来。当时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既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科研方案,又要确保课题整体设计不走样。论文完成后,我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编辑多次磨合、修改。这个过程让我受益良多,对今后科研课题的设计和实施也有了更成熟的想法。
健康报:您曾写文章说,三聚氰胺事件激发您很多思考。这些思考都包括哪些方面?
丁 洁:以往医学领域对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肾脏疾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于药物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由于肾脏很容易受到损伤,小儿肾脏科医生在疾病原因上应该有更全面、更广泛的考虑。新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引发新的躯体疾病,包括肾脏疾病。这就需要我们拓宽知识面,练好基本功,炼就一双敏锐的眼睛,才能应对环境污染、工业化、食品添加剂、高科技因素等带来的新挑战。
■为儿科医生培养开“直通车”
健康报:由于收入低、压力大、风险高,很多医学生不愿当儿科医生。儿科医生、护士离职、辞职、转行的非常多。在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排队挂号的队伍甚至都排到了二环边上。您是否关注过这个问题?
丁 洁:在今年的两会上,我也就此问题提出了建议。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我国拥有各级儿科医师总数仅为6.17万人,占全国医师总数的1.62%。若以占全国总人口约20%的14岁以下儿童人口计算,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师为0.25名,远低于2010年中国卫生年鉴公布的每千人拥有1.4名医师的数量。再来看我国儿童医疗卫生机构的情况:全国现有大型儿童医院70所,全国设立有儿科的综合医院4995所,全国有妇幼保健院3020所。而每年我国出生1700万人,每年需要接受发育状况体检的0~3岁儿童总数约为5000万名,2009年全国各级儿科的门急诊人数为31000万人次。可见,儿科医疗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儿童的健康保健、疾病诊治的需求。
健康报:对于加强儿科医师队伍和儿童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丁 洁:首先,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合格儿科医生的培养,在有条件的部分医学院校开设儿科系,为儿科医生培养开“直通车”。同时,通过对临床医疗系毕业的医学生加强儿科专业的毕业后教育,逐步完善儿科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保障儿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
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加强对医生儿科学知识的培训,包括让基层儿科服务人员能够获得持续的、定期的教育和培训,更新他们儿科学的相关知识,提高诊治水平,尽快补充诊治常见儿童疾病的医师队伍,缓解儿科医师匮乏的困境。
三是出台保障性政策和措施,给年轻儿科医师、护士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稳定人才队伍。四是有计划地参考当地儿童人口数,在大中城市布局、建设儿童医院,在有条件的大型医院设立儿科。五是指导和鼓励基层医疗机构逐渐定向培训儿科专业人员,解决当地儿童常见病的诊治问题。六是对儿童医院以及综合医院儿科予以特殊的绩效考核倾斜政策,为他们缓解生存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