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儿童用药四大误区 勿盲目追求“药到病除”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含盐酸金刚烷胺的非处方药(OTC)的说明书,“1岁儿童禁止使用”,“五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优卡丹”、“好娃娃”等在内的儿童感冒用药被卷其中,儿童用药安全再次被社会大众所关注,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中医医院儿科专家袁美凤教授。
袁教授告诉记者,中国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是80后,对育儿方面特别是儿童用药安全存在诸多的误区,这将对儿童健康带来很大的潜在危害。
误区一:给小儿用“缩小版”成人药
很多家长认为,都是治病用的药,只是小孩小一些而已,减量使用就可以了。殊不知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很多药物根本不能用于儿童,如果家长把成人用药常识套用在儿童身上,或是简单地“按年龄折算剂量”的方式给孩子用药,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调查显示,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聋哑学校学生,70%是由于儿童时期用药使用不当造成的。因此,妈妈们在选药时尽量选择专门给儿童吃的药,比如降火的药可能有很多种,应该尽量选择小儿七星茶等在剂量上儿童专属的药物。
误区二:不重视疾病的“初期治疗”
0-12岁儿童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抵抗能力还不够强,容易患病,这是很正常的,家长不必过度担心。同时,小孩的合理饮食、科学锻炼和充足睡眠,对增强身体体质、预防疾病非常重要。其次就是对疾病的初期治疗工作,通常情况下很多家长对看似不严重的“疾病苗头”不重视,没有做到“早预防,早治疗”。比如大多小朋友会出现的儿童上火,常常表现出大便干、小便黄、爱哭闹等看似不严重的症状,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使用一些比较温和安全的中成药,如小儿七星茶,就可以轻松搞掂。否则,有可能病情进一步恶化为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扁桃体炎、肺炎等。
误区三:看病就要打吊瓶
中国是世界上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在医院一眼望去,吊瓶林立,护士穿梭其中,不断在换着药瓶,场面很壮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一旦感冒发烧、咳嗽,就自作主张让孩子口服抗生素或者吊瓶。其实,发烧的孩子,尤其是儿童,大多是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用抗生素来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纯属是滥用。只有当儿童有明确的细菌或支原体感染依据时,才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比如出现白血球数值升高、咳嗽、浓痰、肺部水泡音、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症状。至于上呼吸道感染等一般性疾病,大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的滥用儿童受害最深,它使发育不成熟的稚嫩身体遭受长期的药害,形成抗药性,体质下降。
误区四:盲目追求“药到病除”
孩子是父母身上的肉,家中的宝。所以一旦小孩有病不舒服,自然全家人都紧张,生怕他受苦,因此动不动就上大医院,要求医生快点治好,医生在家长、医院利益等的驱使下,自然就用“好药”、贵药、西药,甚至高级别的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等。其实服用特效药或者输液治疗,风险都是很高的,输液不当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专家提醒,疾病的形成和治疗都是有一个过程的,盲目要求快速治病,是不科学的。袁教授提醒:能够食疗的,就不吃药,能够吃药的,就不打针,能够用中药治疗的,就不需要用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