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儿科急救新模式
作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儿科重症医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作为全国儿童医院中床位数最多的院长,祝益民教授的业绩可圈可点:国内率先形成以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救-重症监护一条龙的儿科急诊医疗体系;成功主持救治了国内首例和年龄最小的两例人禽流感患儿;指导国内体重最低(500克)的超低体重早产儿和全国首例超低体重全男四胞胎全过程救治;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手足口病专著。
儿科急诊医疗体系
在实践中创新并完善
儿科急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发展猛、病情险、病死率高的特点,抢救需争分夺秒。若救治及时和处理妥当,可将生命垂危的患儿从死亡边缘上挽救过来;否则可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必须完善每一个环节,不得有任何疏漏。——祝益民
危重和创伤儿童是否能够生存和有效恢复与及时恰当的儿科救护直接相关,包括院前、院内急救和康复各个环节。因此,儿科急诊医疗体系必须纳入整个区域救治服务系统中。根据儿科生存链概念,在伤害预防、早期复苏、有效进入急诊体系和高级生命支持等方面需要提供急救和早期干预。
然而在国内,由于急诊医学起步较晚,在现有救护体系下,大多医疗机构缺乏兼顾儿童救治的ICU;急诊室多缺乏有效的儿童救治条件;基层医疗体系中对儿童疾病病情发展过程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和转运条件,不能及时向上级医疗单位进行安全转运;急救转运如“120”急救体系也缺乏专业的儿科医师和儿科转运设备。
基于此,祝益民教授将重症监护病房与急诊室统一管理,并于1998年开展院前急救转运,在国内建立起完善的ICU、急诊室和院前急救转运三位一体的儿科急诊医疗体系和先进的急诊救治管理模式。这种改进打破了城市大医院急诊与ICU独立运行,大中城市与基层单位转运脱节等现象,实现危重患儿救治过程中生命链的连续,将孤立的急诊急救环节统一。经过两万多名危重患儿的成功转运,湖南省儿童医院与3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联系,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儿科急救网络,并辐射周边省区,实现了对儿科疾病患者的安全高效转运和有效救治,降低了危重患儿的死亡率。
儿童公共卫生事件
训练有素才能从容应对
医生在救治每一位危重患儿时,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放弃了,就永远不会提高。对没有救治希望的,我们也要满怀希望去全力救治。平时的严格训练,将为每一例急危重症的成功治疗和从容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力保障。——祝益民
正因为有儿科急救体系作为基础,ICU救治危重病的经验作为后盾,以儿科重症感染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研究作为突破口,祝益民团队从容地应对了人禽流感、手足口病和H1N1感染等公共卫生事件。在既往危重病救治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干预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保护脏器功能,稳定机体内外环境,成功抢救了国内首例人禽流感患儿,完成了100余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救治,在已经连续5年暴发流行的手足口病救治过程中,作为全省专家组组长,牵头制定了《湖南省手足口病(EV71感染)早期危重病例临床诊疗建议》和《湖南省儿童甲型H1N1流感重危病例临床诊疗建议》,适时指导了该省儿童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的救治。
祝益民团队依托急诊医疗体系,确保了重症病例绿色通道的畅通和有效救治。在病人管理上,他们从预诊、门诊、急诊、留观到住院层层把关,将一般病例、早期危重病例、重症病例分级管理,集中力量救治危重患儿。其救治模式和救治经验先后四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010年荣获中国宋庆龄儿科医学奖,2011年牵头申报的儿科应急救治的科研课题成功获得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具有重大临床应用前景。
2005年,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中国首例确诊人禽流感患者,经抗炎、对症、呼吸支持和隔离治疗等措施,痊愈出院,成为中国首例救治成功的人禽流感患者。2006年,该院又成功救治了中国年龄最小(6岁)的一位人禽流感患儿。除常规治疗外,祝益民团队还创新了治疗模式,主要包括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抑制患者肺部炎症的发展;以恰当的给氧方式,保证患儿渡过难关。通过长达6年的跟踪随访,两位患者均生存,且生活质量较高。
时任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主任的尾身茂博士来医院时说:“湖南告诉世界,人禽流感不仅可防可控更可治。湖南省儿童医院的救治方案是科学有效的,其成功治疗经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防控人禽流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两位人禽流感患者获得100%的成功救治,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和卫生部的充分肯定。之后该院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与人禽流感及儿科重症相关的国际培训,迄今已为50多个国家培训了200多名儿科医务人员。
救治危重患儿
诞生临床科研命题
我们尤其强调源于实践的科研探索。临床医生管理每位病人时,都要有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每一次危重症救治,都可能是一个未来的科研命题。 ——祝益民
一系列儿科重症疾病和儿童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救治,为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因此,祝益民团队承担了20多项国家和省厅级科研课题,围绕儿童危重急症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特别是儿童重症感染与儿科脓毒症的干预。
感染性危重患儿SIRS高发,达89.4%,危重患儿并发SIRS时血浆炎症介质水平明显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危重患儿评分值呈明显负相关;重症感染患儿,不论是肺炎还是败血症,不论是细菌还是重症病毒感染,炎症介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且合并SIRS时,肺、心、脑、肝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严重,易发生多器官衰竭和休克。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祝益民团队开始探索过度炎症反应的干预措施,包括小剂量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剂量肝素和乌司他丁的抗炎治疗、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应用、血液净化治疗共四个方面,同时兼顾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应激性高血糖、经验性抗生素选择等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祝益民教授说,很多研究成果都源于在救治病人时的不放弃。以重症儿童的应激反应救治为例,应激反应是临床普遍存在而又长期受到忽略的问题,而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是由一个急性危重病患儿的临床变化引起的。大约10多年前一次查房时,祝益民看到一名出生才几天的新生儿,全身肿得发亮,可等到第二天再见到这名患儿时,患儿却瘦得皮包骨。仅仅两日之间,竟然前后判若两人,若按常规的推测,估计患儿系脱水所致。但祝益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患儿尿量较多,由此推测患儿血糖水平应该较高。后经查证,患儿果然出现了严重的高血糖,导致高渗性脱水。以后,在ICU的集中监护和抢救急性垂危患儿的临床实践中,祝益民发现不少患儿往往在原发病病情加重的过程中出现高血糖,与外源性输糖并无明显直接关联,而与病情严重程度等关系密切,且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与预后。
这些临床现实促使祝益民开始对儿科危重病患儿的应激反应进行观察和研究。研究发现,应激性溃疡均发生在入院后1~5天,为急性危重病的表现之一,均伴有器官功能不全,半数存在显著腹胀。根据危重病患儿应激反应的特点和表现,课题组采取以西米替丁胃内保留为主要措施治疗应激性溃疡获得良好效果,止血率可达87.3%。他们还发现,高血糖发生率达41.96%,血糖越高,患儿病情越严重,器官衰竭数量也就越多,预后越差。采取以小剂量胰岛素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为主的方法治疗应激性高血糖,90%以上患儿可在24小时内使血糖浓度得到控制,为有效治疗危重病患儿应激反应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这一研究课题也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编辑点评:正因为救治体系的完善,祝益民团队在一次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抓住了机遇。实践告诉我们:无论做临床还是做科研,都应该具备缜密的思维,正所谓环环相扣,一个细节都不能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