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园地

网上自诊须谨慎遇上“军医”勿轻信

  “如果只是小毛小病,去医院看病还不如网上搜一下,自己找药来解决。 ”今年26岁的上班族张越琪和不少同龄人一样,身上有些不适并非第一时间问诊,而是自己在网上搜索类似症状和解决办法。依托网络的海量信息,不少年轻人成了“自诊族”,借助网络给自己看病。不过,不少在网上回答问诊信息的 “医生”来路不明,其中不少还推销各类药品。

  不少人小病更愿自诊

  “去医院看病不止耽误时间,药费价格也挺高。”在上海工作的瞿小姐最近喉咙干涩发痒,去医院看病被告知并无大碍,但开了近300元的药,“我主要是想知道到底什么问题,吃药还不如饮食上注意一点。 ”

  不少上班族身体出现状况时,常选择上网“自诊”。这样的“自诊族”以年轻人居多,网络成为他们的求医问药的“医院”。市民邱先生说,一般自己身体不舒服他会上网查询,自行购药,如果超过一周还无好转再考虑去医院:“小毛病去医院挺耽误时间。”

  “自诊族”对号入座断症

  据一些自诊族介绍,网上自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搜索引擎中键入“喉咙痛”、“咳嗽11天”一类的关键词,就能跳出不少病因解析,他们就能根据这些网页信息自己“对号入座”。

  除此之外,一些具有提问功能的网站也颇受欢迎。记者打开百度知道发现,这里有专门的“医疗健康”栏目,里面从内外科到心理精神科门类齐全。点开内科一项,又分为心血管内科、风湿内科等8项,网友可详细描述自己的症状向其他网友求助,仅内科一项的提问就已超120万个。

  网络医生身份成疑

  不过,一些回答者的“医生”身份成疑。在一家网站上,记者询问“在线医生”是否具有医师执照时,对方先表示“我们有个综合团队服务”,后来不再理会记者的提问。而在一些医药问答板块中记者发现,不少“医生”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答后,留下一个QQ号,要求提问者“私下详谈”。

  记者在一个询问治疗皮肤病的提问中找到一名“王医生”留下的QQ号。当记者通过网络联系到“王医生”时,他先简单询问了“病情”,最后确定“你这个肯定是湿疹,我这里有特效药,专治这样的情况,一个疗程明显好转,三个疗程彻底痊愈! ”

  本市一些医生表示,平时工作已十分忙碌,很少能长时间“在线诊疗”,即使偶尔匿名回答网友提问,也不会推荐来路不明的药物。一些医生还常在工作中遇到“自诊”后加重病情的人。

  业内人士提醒,上网了解医学常识是必要的,但“自诊”存在很多风险,尤其是“老军医”上网坐堂,网友更应谨慎。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