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令人期待
发布时间:2012-11-15
发布人:
健康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十八大代表与业内专家讨论最为频繁的关键词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首次纳入总体布局
“以人为本,保护生态。我认为十八大报告中最为亮眼的一个地方是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主任郭新彪教授指出,“建设美丽中国,通俗易懂,贴近民心。不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各自美丽中国的标准,但绿色宜居应该是大家共同的期望。十八大报告从国家层面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单独的部分加以论述,足见国家对其的重视。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上不考虑生态,而是唯GDP论。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说明未来我们要走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郭新彪说,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放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现代化建设从“四位一体”扩展成为 “五位一体”是非常必要的。
■没有环境和人的健康就没有社会发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金银龙表示,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顺应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明智之举,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
金银龙说,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对人的健康危害逐渐显现。2012年公布的《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和内陆诸河等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Ⅳ类及以下的水质断面占39.0%,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空气污染问题也同样严重,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部分地、州、盟所在地和省辖市)中,11.0%的城市空气质量超标。
金银龙说,如果把人类的需求比作一个金字塔,生态环境就是这个金字塔的底座,如果少了这个底座,其他的一切需求都无从谈起。空气、水和土壤对整体人口的身体素质影响极大,如果没有身体强健的人作为载体,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其他建设都不可能长期持续发展。近年来,饮用水安全、重金属污染、空气PM2.5浓度超标等问题受到社会和媒体的热议,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老百姓和政府的关注。(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据了解,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都曾经一度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上世纪,伦敦和洛杉矶由于空气污染发生毒烟雾事件,日本由于重金属污染造成水俣病和痛痛病事件,给受害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也给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
金银龙表示,我国的GDP增长速度连续多年达到或超过10%,其中部分增长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十八大报告及时提出了关于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说明我党下决心不再以环境污染换取经济的发展,努力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覆辙。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报告提出“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正是强调了在解决环境问题时要以人为本,对人类健康影响重大的环境问题应该得到格外重视和优先解决。
■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细化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境专家、环保微博达人董良杰告诉记者,制度建设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正所谓“上有国策”也需要下有“对策”。
“这里的对策指的不是敷衍的方法,而是指在国家大政策框架下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法规细则。比如,现在我们国家水的问题比较严重,一方面体现在全国的水体污染状况严峻,另一方面水对人体健康的一些危害影响已开始显现。国家的大政策只能提到要建立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制度,而考核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考核、怎么奖惩都需要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因时因地具体细化。”董良杰说。
从事环境与健康相关研究多年的金银龙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目前,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但是保护环境与保护健康却有点“各自为战”的味道。例如,近年来环保部门开展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监测取得许多成果,耗费了大量国家资源,与此同时卫生部门也开展了大规模的人群疾病相关的流行病调查,但由于两个部门之间在计划层面不能互相协调统一,使得各自的成果只能各自“孤立”使用,非常可惜。
金银龙说,如果单就环境与健康的科学研究来看,我国目前尚缺乏多横断面、长时间、大规模的队列研究和对照研究,环保部门制定政策的科学性就会受到外界怀疑。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还开展过多次全国范围的污染物与肿瘤、水质与水性疾病等研究,而90年代以后这样的全国性研究反而非常少了。“希望十八大报告能使环境与健康方面的基础研究再受重视,只有拿出科学数据,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才能更有底气。”
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已连续发布13年。在今年发布的报告中,课题组将“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分为五大系统,其中就包括“生态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等,诸多指标都与生态文明有关。该报告呼吁,应尽快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经济和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中,激励生态文明行为,惩罚生态不文明行为,包括生态税、污染物排放税等财税手段,碳定价和碳交易等价格手段,以及控制机动车保有总量等行政手段。
■“生态文明建设”首次纳入总体布局
“以人为本,保护生态。我认为十八大报告中最为亮眼的一个地方是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主任郭新彪教授指出,“建设美丽中国,通俗易懂,贴近民心。不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各自美丽中国的标准,但绿色宜居应该是大家共同的期望。十八大报告从国家层面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单独的部分加以论述,足见国家对其的重视。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上不考虑生态,而是唯GDP论。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说明未来我们要走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郭新彪说,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放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现代化建设从“四位一体”扩展成为 “五位一体”是非常必要的。
■没有环境和人的健康就没有社会发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金银龙表示,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顺应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明智之举,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
金银龙说,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对人的健康危害逐渐显现。2012年公布的《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和内陆诸河等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Ⅳ类及以下的水质断面占39.0%,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空气污染问题也同样严重,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部分地、州、盟所在地和省辖市)中,11.0%的城市空气质量超标。
金银龙说,如果把人类的需求比作一个金字塔,生态环境就是这个金字塔的底座,如果少了这个底座,其他的一切需求都无从谈起。空气、水和土壤对整体人口的身体素质影响极大,如果没有身体强健的人作为载体,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其他建设都不可能长期持续发展。近年来,饮用水安全、重金属污染、空气PM2.5浓度超标等问题受到社会和媒体的热议,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老百姓和政府的关注。(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据了解,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都曾经一度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上世纪,伦敦和洛杉矶由于空气污染发生毒烟雾事件,日本由于重金属污染造成水俣病和痛痛病事件,给受害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也给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
金银龙表示,我国的GDP增长速度连续多年达到或超过10%,其中部分增长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十八大报告及时提出了关于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说明我党下决心不再以环境污染换取经济的发展,努力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覆辙。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报告提出“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正是强调了在解决环境问题时要以人为本,对人类健康影响重大的环境问题应该得到格外重视和优先解决。
■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细化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境专家、环保微博达人董良杰告诉记者,制度建设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正所谓“上有国策”也需要下有“对策”。
“这里的对策指的不是敷衍的方法,而是指在国家大政策框架下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法规细则。比如,现在我们国家水的问题比较严重,一方面体现在全国的水体污染状况严峻,另一方面水对人体健康的一些危害影响已开始显现。国家的大政策只能提到要建立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制度,而考核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考核、怎么奖惩都需要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因时因地具体细化。”董良杰说。
从事环境与健康相关研究多年的金银龙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目前,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但是保护环境与保护健康却有点“各自为战”的味道。例如,近年来环保部门开展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监测取得许多成果,耗费了大量国家资源,与此同时卫生部门也开展了大规模的人群疾病相关的流行病调查,但由于两个部门之间在计划层面不能互相协调统一,使得各自的成果只能各自“孤立”使用,非常可惜。
金银龙说,如果单就环境与健康的科学研究来看,我国目前尚缺乏多横断面、长时间、大规模的队列研究和对照研究,环保部门制定政策的科学性就会受到外界怀疑。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还开展过多次全国范围的污染物与肿瘤、水质与水性疾病等研究,而90年代以后这样的全国性研究反而非常少了。“希望十八大报告能使环境与健康方面的基础研究再受重视,只有拿出科学数据,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才能更有底气。”
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已连续发布13年。在今年发布的报告中,课题组将“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分为五大系统,其中就包括“生态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等,诸多指标都与生态文明有关。该报告呼吁,应尽快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经济和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中,激励生态文明行为,惩罚生态不文明行为,包括生态税、污染物排放税等财税手段,碳定价和碳交易等价格手段,以及控制机动车保有总量等行政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