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园地

请给急救车让让道吧

  ■3公里的路急救车走了40分钟

  12月7日17时58分,北京急救中心西站急救医生王雨竹接到短信息:“田村北路,车祸。”

  “接到发车指令后,我们立刻冲上救护车。”王雨竹说,到现场时,路上停着一辆罐车,罐车后方不到10米处,侧卧着一名女性伤者。据了解,伤者55岁,在骑车时不幸被罐车辗轧。

  “去武警总医院!”王雨竹对司机师傅说。

  “直观判断病人是重度多发伤,生命垂危。触及不到颈动脉,呼吸1分钟是三四次,心电监护发现她的心跳每分钟也就二三十次。”王雨竹说,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心肺复苏——大量补液,开放气道,胸外按压,服用强心升压药物…… 

  从车祸现场到武警总医院,最近的路线是从西向东走金沟河路,然后再由北向南走永定路,全程不过3公里。王雨竹说,一般救护车出车,仅使用急救警灯闪烁提示,不使用警报。“这次我们不但拉响了警报,而且拿着车上的对讲器开始喊话,让前面的司机让一让。在超过40分钟的时间里,响着警报的急救车曾试图走自行车道甚至逆行,但始终走走停停,司机急得满头大汗。”

  “途中,患者出现了呼吸、心跳停止等症状,心脏监护仪显示心室停搏。我不敢停手,不间断地进行心肺复苏。”王雨竹说。

  ■被卡住的最后一公里

  18时40分,救护车终于停在武警总医院门口,但此时,伤者已经永远离去。

  “事后好几宿我都睡不好,闭上眼睛脑子里就浮现出当天的情景。”王雨竹说,在距离武警总医院300米的地方,救护车被堵得纹丝不动。“伤者的心肺复苏一刻也不能停止,否则我们一定会下车抬着担架跑到医院。”

  急救过程中,“最后一公里”难以逾越的情况并不鲜见。“比如说,小区不好进等。”王雨竹说。

  北京急救中心一位急救医生告诉记者,曾经一次深夜出诊,救护车到了东城区的一个胡同内开不进去,他和同事推着担架车走了一站多地,才来到患者家。现场对患者采取简单急救措施后,又将患者抬回救护车。

  这位急救医生告诉记者,乱停车经常给急救车制造麻烦。

  王雨竹也印证了这一点。“金沟河路和永定路两旁原本规划的自行车道,都被停靠的车辆占据,甚至人行道也停满了车。”

  ■交通压力巨大  急救车跑不动

  “‘120’的行驶速度远不理想。”北京急救中心科教办主任张进军说,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区救护车从到达现场到完成转运平均时间为59.4分钟;郊区救护车从到达现场到完成转运平均时间为38.6分钟。

  张进军介绍,北京市近60%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理面积8.2%的城近郊区,而40%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理面积91.8%的远郊区县,由此造成城区特别是三环以内城市中心区人多地少、车多路少、急救求大于供的矛盾。

  据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统计,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间,机动车辆行驶速度在10公里/小时以下的路段,三环内就达到70条以上。尽管救护车属于特权车辆,可以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违章行驶,但由于北京市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道路交通状况日益恶化,急救车的平均车速远不能达到人们的期望与要求。张进军说,根据调研,“120”急救体系的车速受道路交通影响很大,从早7时到晚7时之间出发的急救车平均行驶速度普遍较低,为每小时30公里左右。

  北京急救中心新闻发言人范达介绍,由于道路拥堵导致急救车延迟到达的投诉率占全部投诉量的10%左右。

  ■“让‘120’飞起来是我的梦想 ”

  道路拥堵造成的救护车通行不畅该如何解决?“这是一直困扰‘120’的问题,我们也想了各种办法应对。”范达说。

  空中救援  12月11日,记者在北京急救中心一层大厅看到一架等比例急救飞机模型。就在上月,北京急救中心开展了对航空急救的培训工作。“空中救援已经开始试点。让‘120’飞起来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谁来飞?在哪飞?飞完之后谁买单?一系列问题都没有解决。”范达说。

  急救摩托  2009年,北京市“120”配备了急救摩托车,车上配备急救诊箱、复苏箱、除颤仪、心电图机、氧气瓶等急救设备,出诊医生携带800兆电台,随时上报情况、接受指令。但一位急救医生告诉记者,摩托车不具有转运功能,急救医生只能先行抵达开展抢救,再由后抵达的救护车将病人送往医院,并不能真正缩短病人送至医院的时间。

  急救立法  2011年,北京市急救呼叫总量为65万余人次,日均呼叫1788人次,出动救护车总数为56万余车次。在北京目前的交通状况下,急需将急救车的路权在法律中确立。范达说,北京市急救立法已经立项,“规范市民对急救车使用”、“ 阻挡急救车执行急救任务的车辆或将遭受处罚”等内容有望写入条文。

  部门联动  范达说,曾经有几次危急重症的抢救,依靠的是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当时通过主持人发布的提醒,社会车辆对运转病人的车辆有意避让,最终在晚高峰期间,病人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医院并接受了治疗。“其实‘120’与‘110’、‘119’及‘122’等部门联动也在不断试点和推进过程中。但是每天救护车出车量达到900余次,不可能全部通过联动方式解决转运问题。”

  树立全民急救意识  范达呼吁,要加强宣传,让大家树立急救车先行的意识。“驾校应该把给救护车等特种车让道作为一项考试内容,不仅要让大家让道,还要教大家如何让道。”

  

  链接  

  王雨竹是急救骨干。北京急救中心曾于2006年派她去法国巴黎急救中心学习1年。

  “巴黎堵车也十分严重,当我看到急救车出车,社会车辆朝道路两侧让行时,心里十分感动。”王雨竹说,“回国以后很不适应。7号那天,一路上及时避让的社会车辆不超过4辆。”

  在国外,给急救车让路几乎已是铁律。王雨竹曾经仔细考察过巴黎的急救转运流程。王雨竹说,巴黎的救护车上有自动定位系统,调度中心的界面上有巴黎的电子地图、救护车的状态、执行任务的车辆位置。

  据了解,在德国,任何车辆听到救护车的笛声都必须让行。如果发生拥堵,最里道的车就算冲上人行道也必须把道路让给救护车通过;在新加坡,救护车前都装有摄像头,如果拍摄到哪辆车不让行,这辆车就将受到重罚;在英国,如果不给应急车辆让道,司机将有可能被以“危险驾驶罪”告上法庭。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