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破除以药补医给出明确时间表

  开篇语 

  2012年即将远去。这一年,医改重大政策陆续出台;各地直面难题,勇于探索,深化医改风生水起。但同时,塑化剂、毒胶囊等引发的食品药品安全话题也在持续敲打公众的神经;“黄金大米”事件折射的科研迷局让人瞠目……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2012年年终专稿,重点对取消以药补医、食药安全、大病保险、社会办医、医患关系、抑制大医院扩张、慢病防控、精神卫生、科研规范、环境十大问题予以关注。 

  

  回放

  “当前医疗卫生领域最需要革除的机制性弊病是什么?以药补医!”在2012年年初举行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的发言掷地有声。在这次会议上,陈竺表示,全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的改革2012年将在300个县先行试点,争取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行。

  医改历史上,这是首张对革除以药补医这一痼疾的明确时间表。

  一年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成为改革破题的关键环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都借助这一抓手展开。

  破除以药补医更是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医院采购药品模式改变,促进医药行业的变革进一步加剧,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医保资金成为医院收入结构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促使支付方式改革提速。

  专家点评

  ■改革体现政府角色回归

  在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看来,允许医院留用药品批零差价作为政府补偿替代政策的一部分,实际上是将本该由政府补偿医院收入的角色,交由市场来完成。新一轮医改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的改革,打破了原先不合理的利益格局。

  胡善联表示,在基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突破了延续几十年的以药补医制度,并以此撬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长效性的补偿机制等五大运行新机制。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通过取消以药补医,使公立医院补偿渠道发生改变,政府通过加强财政投入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

  “破除以药补医政策是政府角色的回归。”胡善联说,现在政府的定位已经清晰,就是通过约束公立医院的逐利性缓解看病贵,促使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回归价值,调整服务体系以缓解看病难,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主导公立医院落实公益性。

  ■人的价值将被重视

  “医疗机构的问题核心在于人。”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宪法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医院内部运行的微观层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的影响也将表现得同样明显。

  李宪法说,我国公立医院长期沿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医药合一为特征的药品供应模式,缺乏控制药品供应成本的内生性动力。内部物流运营成本高,对药品的合理使用不能产生制度性约束力,对医务人员的价值也没有足够重视。2011年,在我国公立医院的支出构成中,工资福利支出仅占24.37%,而药品、医用耗材采购支出占51.70%。

  在李宪法看来,破除以药补医后,药品收入转变为成本,医疗服务价格得到提升,可以直接促使公立医院通过医药分开改革降低运行成本,调整公立医院的支出结构和收入分配制度。在公立医院支出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

  ■挑战依然严峻

  “破除以药补医只是改革的起点。”胡善联表示,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补偿方式、医保支付方式和医院发展方式的改革,都面临着挑战。比如,让政府投入具有可持续性,需要立法的保证;支付方式改革,既可能让医院和患者面临风险,又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医患关系和社会稳定。

  “随着三年医改的推进,一些政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逐渐暴露。”胡善联说,比如,区域医疗卫生规划的布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和零差率销售等政策的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的实行,虽然使基层机构运行机制发生了改变,但客观上也导致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病人流向进一步向上级医疗机构集中,加剧了三级医疗机构的扩张。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进展

  今年,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改革已不再局限于年初设定的300个试点县的范围。安徽、青海、陕西、宁夏等省(区),均已在其辖区内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在其他省(区、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此外,北京、深圳等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已开始探索采取调整医药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和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等综合措施,破除以药补医。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