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中国重大传染病防控令世界瞩目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题为《与禽流感之战》的社论。文章中说,10年前,中国未能及时报告SARS的早期病例,在应对措施方面“手忙脚乱”;今天,中国应对H7N9禽流感病毒所采取的措施“几乎是典范性的”。 

  此次迎击H7N9禽流感之战,在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进程中清晰地标识出一个崭新的刻度。 

  3月28日收到病毒样品,3月31日就确定了病毒,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一种感染人体的新型H7N9病毒的出现,并告知媒体和公众。同一天,我国在全球共享禽流感数据倡议组织数据库上发表了从3例人感染病例所分离病毒的基因序列,与世卫组织分享了全部序列信息及活病毒株。自4月1日起,诊断试剂迅速被分发到全国各地的医院和研究实验室;随后,诊疗指南迅速出台…… 

  短短几天之内,我国对H7N9疫情的应对迅速、科学、有序,在报告和共享H7N9相关数据方面表现得相当开放、透明。我国还积极寻求国际合作,邀请世卫组织科学家和国际流感专家来华考察,联手控制H7N9疫情。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安全和环境事务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在考察后说:“中国的H7N9禽流感疫情应对堪称典范。在全球化的世界上,疫情风险是我们的共同风险,这就更凸显中国在遵守国际卫生条例方面发挥榜样作用的重要性。” 

  “2003年迎击SARS时,我们的信息共享不充分,病原也是国外确认的。这是我国疾控史上的一道伤疤。”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主任冯子健说,“这一次应对H7N9疫情,彰显了我国对全球公共卫生高度负责的姿态,也让世界对我国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刮目相看。” 

  “在防控疫情的紧张应急状态下,全国公共卫生体系大协作,第一时间将对新疾病的最新认识通过科学杂志披露,并获得国际学术界和同行的认可。这在1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说,这些都表明中国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走向成熟。 

  王宇指出:“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公共卫生的持续支持和建设,也反映了对传染病管理的进步。” 

  他说,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建立了有5万多个监测报告点的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全国100%的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94%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这个系统使我国疾病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高,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传染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了重要基础性保障。 

  “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得益于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日益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国家一系列重大传染病防治规划的认真落实,以及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局长于竞进说。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将传染病发病与死亡降到历史最低水平。据估算,全国因此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破伤风等6种疾病的发病共约3亿人次,减少相关死亡约400万人,减少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近2000万人。我国维持了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 

  如今,一些曾对我国国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重大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病死率显著降低,母婴传播率下降,感染者和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1年至2012年,全国共发现并治疗近1000万名肺结核患者,避免了4000多万健康人感染结核菌。2010年,我国提前5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结核病控制指标;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流行范围明显压缩,2012年推算感染人数较2004年下降六成。 

  此外,我国2007年在全球83个丝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中率先消除丝虫病;2012年成功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鼠疫、霍乱、炭疽和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布鲁氏菌病和手足口病的上升趋势被遏制;疟疾发病人数显著下降,2012年报告病例较2004年减少了94%。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