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上海:临床能力成职称评审指挥棒

  近日,微博红人“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宣布从北京协和医院辞职。在微博中,于莺称,“不和科研考核大夫的评判体系玩了,我玩不过”。

  “临床医生迫切需要从单纯的科研指标评价体系中解放出来。”上海市临床系列高级职称全行业评审政策和标准研究课题组组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汪玲教授也注意到了相关媒体报道。

  今年6月初,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宣布,建立统一的高级职称评审平台,逐步打破原先评审标准不一,重论文、轻临床的状况,着力构建以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把医生的临床能力考出来”

  上海市医院的隶属关系比较复杂,分别属于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过去,职称晋升的政策由各自主管部门制定,各自为政,大多未能将临床技能作为主要导向,而更注重论文和取得科研项目数量等指标。

  长期以来,评价科研成绩的指标相对客观,如发表的论文数量、申请到的课题项目和资金多少等,而评价临床能力却缺乏相对客观的指标。由于临床系列职称评审指标尚未细化分类,大学和医院更乐于选择科研成绩作为职称晋升的评判标准。

  为了把医生的临床能力“考”出来,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干部人事处处长许铁峰说,此次职称评审专门设计了临床工作量表,对医生的门诊、查房及其他临床工作时间都做了具体规定,如果医生没有达到一定的临床工作量,就不允许申报。

  上海市规定,申报卫生系统高级职称的人员每年参加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时间需达到200个工作日以上。其中,综合性医院临床医师每年参加日常门急诊工作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104个半天,专科医院临床医师原则上不得少于48个半天;申报主任医师需主持查房40次以上,申报副主任医师需主持查房45次以上。

  在专业实践经历方面,新评审标准尤其强调有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实践经验,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和重大技术问题。在《上海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实绩考核表》上,记者看到,对于临床医师专业技术岗位情况的考核除了门急诊工作时间等,还包括主持、参与疑难病例讨论数量,承担院内外会诊次数,主持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处理重大事故数量,解决疑难病例或关键、重大技术问题数量等内容。

  许铁峰说,具体到各学科临床能力的考核,共分成37个学科组,评审中考评专家会随机抽取临床案例,考察医生的问诊、诊断、现场读片等能力。

  参与上海卫生行业职称评审改革课题研究的复旦大学医院管理处研究实习员何珂认为,突出临床能力考核并非让临床医生放弃科研,而是要求其更注重临床科研,如职称论文应要求为结合临床实践的科研成果,对于基础科研成果采取一票否决。“当然,此类文章可作为临床医生晋升教学研究系列的申报材料。”

  “指挥棒”转向的辐射效应

  “上海市推行卫生高级职称全行业统一评审,并强调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就是要运用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作用,将医生的工作重心从实验室研究转移到临床实践、临床科研以及转化医学研究上来。”汪玲说,此次上海市职称评价改革,对推进临床科研工作和医学人才培养也有导向性作用。

  我国有着庞大的临床资源,但临床研究能力却相形见绌。受传统思维方式和现实评价标准的影响,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基础科研“更显功力”,临床研究是“小打小闹”。“通过临床系列职称评价重点的转变,有助于引导医生重视临床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构建临床科研思维,最终取得临床科研成果。”何珂说。

  “研究生是我国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之一,但临床专业研究生科研重点多侧重基础科学研究,对提升看病的本领并无太大帮助。”许铁峰说。

  “当前,我国临床专业素质教育相对薄弱,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岗位实际需求。”在汪玲看来,“重临床”的人才评价指挥棒有助于引导医学院校和医学生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与上海市正在推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辅相成,“都是引导临床专业研究生回归临床”。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