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医生“黑名单” 业界怎么看

  中国医师协会日前透露,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医师协会已经正式启动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并拟建立医师“黑名单”制度。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黑名单”制度和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没有必然联系。凡是因医德医风问题受到刑事处罚或行政处罚的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被“拉黑”,协会将建议医疗机构不再聘用该医师。

  医德有问题或将随时“上榜”

  邓利强表示,执业医师定期考核中的医德医风测评结果,是医师协会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之一。此外,医师协会还可以通过医师执业注册、媒体报道、社会举报等多种途径,发现执业医师可能存在医德医风问题的线索,一旦查明问题确实存在且十分恶劣,那么该医师将进入“黑名单”。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25个省(区、市)已经全面启动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涉及的医师人数达到153万余人。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内容包括业务水平、相关法律法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医患沟通技巧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2011年~2012年周期,全国已完成考核119万余人,其中不合格医师1366人,不合格人员均需离岗培训后接受再次考核。

  邓利强介绍,只要经过再教育和培训后能够通过考核,曾经的不合格医师还是可以再次执业的;而一旦因医德医风问题被列入“黑名单”,医务人员虽然不一定丧失执业资格,但这个不良记录将终生跟随。

  邓利强透露,协会提出设立“黑名单”制度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了反复讨论和可行性评估,有比较成熟的专家意见作为基础,具体实施计划将上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尤其在近日国际医药巨头相继曝出“贿赂门”,陕西富平妇幼保健院医生涉嫌卖婴案在持续发酵的背景下,加强行业自律显得更加紧迫。

  担心对医患关系有不良影响

  记者发现,医师协会拟设立医师“黑名单”的消息传出后,在医疗行业从业人员中也有不同的声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徐洪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医务人员一旦违反法律法规,自当受罚。但在没有触犯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因为进入“黑名单”,就被毁掉了整个职业生涯,从此没法再抬起头来,这样的处罚是否过于严厉?

  徐洪斌认为,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道德滑坡,职业道德的缺失正是其中一种表现。而且现在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在医疗行业建立“黑名单”制度,会不会让公众觉得这个行业的道德水准普遍偏低,而且个别事件的不良影响可能会被扩大,这样不仅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于事无补,甚至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邓利强表示,执业医师考核结果应该公开透明,不合格的原因同样应该公开透明。这样就能在行业自律的同时,让社会监督发挥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秋霖表示,要解决当前医疗行业的问题,还要从制度上查找原因,不能指望孤立地解决职业道德问题。比如,应加快建立更好体现医务人员技术价值的薪酬体系,提高医务人员的合理收入。同时,他强调必须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决不能因为“胡萝卜”还没有到位,就放松了行业监管。

  更应反思已有制度是否落实到位

  陈秋霖表示,面对近日多起医务人员违法违纪事件的接连曝光,医界更应反思已有相关制度是否落实到位,而不是急于探讨再去建立一项新的制度。

  据了解,2012年7月,原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正式下发,其中就明确应“廉洁自律,恪守医德”,包括不索取和非法收受患者财物,不利用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规范》还明确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违反规范后的处罚措施,包括追究党纪、政纪责任,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陈秋霖指出,依照《规范》,处理“失德”医生本就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能够解决的问题,再建立“黑名单”制度,反而可能会因为道德评判标准的模糊性而平添争议,难以落实。

  中日友好医院质量监督部主任曾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陈秋霖的看法表示认同。同时,他也提出,《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于行业医德医风建设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如果每个医院结合各自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就能使各项要求真正落地。比如,该院自5月1日起实施医疗投诉考核管理细则,医务人员出现“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使用非医院正规途径购买的药品、器械及耗材等引发医疗纠纷”等情况将被扣12分,相当于一票否决,即年度考核不合格,不能按期转正、晋级。他认为,这样的管理制度,应该具有与“黑名单”制度同样的约束力。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