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园地

心脏猝死能预防吗

  《老伴儿,让我再抱抱你!》新闻中,描述了一个伤感的人间悲剧:在寒冷的东北沈阳,打工的老何夫妇过着平平淡淡相濡以沫的生活。然而,就在2014年12月17日的傍晚,气温-24℃,老何的老伴儿从药房买药后走出来就倒地猝死。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的老何到达现场后,在冰天雪地里抱着妻子的尸体两个小时不愿撒手。“我不冷,我就想多抱她一会儿,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是啊!突然的猝死,让一起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夫妇,从此阴阳两相隔。 

  专家分析说,这位老人有可能是因为心脏性猝死而突然离世的。 

  心脏性猝死是老年人因心脏性原因造成的意识突然丧失,在急性症状发生后一个小时内出现的死亡。据统计,心脏性原因占所有一小时内死亡患者的90%。其中,70%-80%是冠心病,其次是心肌病、肺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猝死在发生前几天甚至几周以前,可能已经有了一些表现 

  大家可能都认为,心脏性猝死发生前一般没有什么征兆,极易被患者本人和家属所忽视。其实,这种猝死在发生前几天甚至几周以前,就有可能已经有了一些表现,比如,情绪出现非常大的波动、平时内向安静的人因为某些小事儿突然生气或原本脾气暴躁的人变得安静了,有前胸后背疼、经常感到心慌、胸闷、夜间或活动后呼吸困难、呛咳、痰中有泡沫、睡眠中异常鼾声或惊叫,皮肤苍白或紫绀……若老人出现以上症状,或曾经发生过心脏病已经被抢救成功者,猝死发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需要更加注意。 

  心脏性猝死患者多数都有心脏病史,但是也有1/3的患者是新发病例。能够诱发心血管病的九大因素为血脂高、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部肥胖、缺少运动、饮食中少果蔬、精神紧张、大量饮酒。在心血管病的高发期应避免受凉、情绪起伏、运动、熬夜、暴饮暴食等行为。即便没有心血管疾病,有这些高危因素的人出现前边提及的先兆表现也要高度警惕。 

  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一定要在“黄金五分钟”之内 

  心脏性猝死发生突然,常常使人措手不及。而人体的大脑组织如果超过4-6分钟无供氧的话,会造成患者大脑不可逆的损害。等医生来救或送往医院去救,都会耽误最宝贵的抢救时机。那么,如果身边的人丧失意识突然晕倒,旁边的人应该怎样做呢?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一定要抢在“黄金五分钟”之内。 

  心脏性猝死的过程大致是:病人突然意识丧失,有的出现抽搐;呼吸迅速变得不规则,呈叹息状,随之呼吸停止;这时脉搏摸不到,用耳朵贴在左胸前区也听不到心跳;病人两眼瞳孔随后很快散大,用手电光线照射也不见瞳孔缩小。 

  当出现上述情况后,在场的人要立即抢救。先将患者挪至硬的、平整的地面,托住患者颈部,使其仰面平躺,施救者轻拍患者肩部,高声呼叫:“喂,你怎么啦?”翻开患者眼皮,用手电或手机的光线刺激眼球,看是否有瞳孔收缩,用手触摸患者颈部两侧的颈动脉,感觉是否有搏动。同时请求他人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患者无意识,瞳孔无缩小,颈动脉无搏动,施救者需尽快解开患者衣领的扣子和裤子的腰带,清除口鼻和咽部的异物,若有假牙,应先取出。尽量使患者头部后仰,下巴到耳垂到地面呈一条直线,保持呼吸道通畅,老年人的咽部和软腭部松弛易下垂,心脏骤停后更会导致呼吸道的堵塞,开放气道在老年人猝死抢救中尤为重要。施救者先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运动,耳朵贴近患者鼻部听是否有呼吸的声音。若确定没有呼吸,要一手捏住患者两侧鼻翼,另一手按住下巴,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吹入患者口中的气,要持续2秒钟,然后由患者的肺部自然地呼出气,再进行一次人工呼吸,使患者的胸腔明显地看到起伏。 

  对于少数患者可以尝试心前区捶击,拳头举高20-30厘米,捶击患者胸骨中下1/3处,1-2次,然后判断心跳有无恢复,没有恢复者应该开始心肺复苏。最重要的是即刻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施救者位于患者身体左侧,两手交叉十指上翘,双臂垂直用力,按压的位置在胸骨下缘,按压深度应该有4-5厘米。手不离开胸膛,保持垂直上下,反复不断进行,按压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次。1分钟后进行判断,是否恢复呼吸,或是否有意识的恢复。如果没有,再继续重复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过程要持续进行不能停滞,一直到急救人员赶到。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近年来,屡次听到猝死的新闻。明星、出租车司机、公司白领甚至运动员、高中生……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工作压力的加大,没有相关病史的健康人罹患心脏骤停导致猝死的人数也逐渐增多,为心脏骤停的防治带来更大的挑战。预防猝死,除了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还应尽量学会一些急救的知识。也许,某一天,你身边的人就会因为遇到了懂急救知识的你,而再次获得一线生机。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