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寻找生命信息有了“雷达”
发布时间:2015-01-27
发布人:
健康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雷达式生命探测设备,不需要任何电极或传感器,即可实现非接触、远距离对人体生命信息探测,探测距离可达50米,穿透实体墙厚度可达4.1米,并具有自动人体识别功能。日前,由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王健琪教授领衔完成的雷达式生命探测技术与系列装备,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二等奖,其中多项关键性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光学、红外线、无线电、卫星定位、声波等技术均存在局限性,无法有效地探测到掩埋在废墟、瓦砾或建筑物下的人员。理论上,电磁波探测有可能解决该问题,为此,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秘密开展雷达式生命探测相关研究。
1998年,王健琪在我国率先提出生物雷达概念,并带领团队历经16年攻关,克服五大类百余个科研难题,首创超低频微动相干检测技术,频域回波增强、跟踪干扰抑制技术,凹点杂波对消、间歇采样扫描技术,过零点检测、断层距离定位技术,伸缩天线阵列、生命信号相关性辨识技术等。研制出伤员探测仪、穿墙人员探测仪、单目标(多目标)生命搜寻仪,分别用于野战救护、反恐处突和应急搜救领域。
王健琪介绍,雷达式生命探测技术主要是通过特殊的雷达发射微波,接收反射波后检测是否有人体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微动,并用特殊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技术提取人的呼吸、心跳和体动等生命体征,从而探测到生命存在。
军队、公安、消防权威机构检验表明,上述关键技术成果均已超过国外最新同类产品。我国产品能穿透3层楼房倒塌形成的4.1米厚废墟,能探测到3个目标并定位,漏报率、误报率均为零。
截至目前,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4项,已列装国家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在军队、公安、消防等单位装备近千台,接受了多次野战救护、应急救援、反恐处突行动的实战检验,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百余次突发事件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光学、红外线、无线电、卫星定位、声波等技术均存在局限性,无法有效地探测到掩埋在废墟、瓦砾或建筑物下的人员。理论上,电磁波探测有可能解决该问题,为此,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秘密开展雷达式生命探测相关研究。
1998年,王健琪在我国率先提出生物雷达概念,并带领团队历经16年攻关,克服五大类百余个科研难题,首创超低频微动相干检测技术,频域回波增强、跟踪干扰抑制技术,凹点杂波对消、间歇采样扫描技术,过零点检测、断层距离定位技术,伸缩天线阵列、生命信号相关性辨识技术等。研制出伤员探测仪、穿墙人员探测仪、单目标(多目标)生命搜寻仪,分别用于野战救护、反恐处突和应急搜救领域。
王健琪介绍,雷达式生命探测技术主要是通过特殊的雷达发射微波,接收反射波后检测是否有人体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微动,并用特殊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技术提取人的呼吸、心跳和体动等生命体征,从而探测到生命存在。
军队、公安、消防权威机构检验表明,上述关键技术成果均已超过国外最新同类产品。我国产品能穿透3层楼房倒塌形成的4.1米厚废墟,能探测到3个目标并定位,漏报率、误报率均为零。
截至目前,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4项,已列装国家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在军队、公安、消防等单位装备近千台,接受了多次野战救护、应急救援、反恐处突行动的实战检验,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百余次突发事件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