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一位医生的故事 医患交流

  1995年的世界医学教育峰会明确指出,要重新设计21世纪的医生:新时代的医生必须是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谈者。

  可见医患交流之重要。中国传统医学很早就开始重视这种交流,只是现代医学的机器检查、操作化验将医生和病人隔阂开来,仅剩下不多的医生愿与病人“面对面”,医患交流变得短促、简单、例行,变得冰冷、生硬、粗糙。

  “医患交流是交心”这句话说得挺好,其实就是彼此尊重、坦诚。尊重和坦诚是医患关系的基石,病人是医生的老师,医生是病人的守护者。医生对病人不可颐指气使,病人对医生不可鄙薄轻慢。坦诚不仅关乎医患和谐,还是疾病诊治科学性、可靠性的一个保证。

  双方都要耐心和接纳。耐心听对方的意见、诉说,是平等的表现,是尊重的态度。医生要善于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医学问题,使病家易于理解和接受。医生也要考虑、接受病家的意愿和要求,也是诊治个体化、人性化的出发点。

  有时是需要讨论和澄清一些问题的。病人是依照自己的感受表述和看待功能障碍、痛苦等问题的;医生是按照疾病规律和诊治原则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的,两者可能有“沟壑”。病人看病要求诊断无误,疾病痊愈,有些绝对化;医生治病则要尽量搞清诊断,尽力改善结果,有些相对性,两者也有些不同。这当中,我们不能“斩断”任何一方的手,而应该拉起手来。所以,有时必须讨论和澄清,梳理观念的不同,分别“对”与“不对”、“合理”与“不合理”、“可行”与“不可行”。

  主要的谈话包括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医生交代问题,尽量清晰明确,有引导,有结论。有时常常让病人选择,病人会说:“我不是大夫,我怎么选择?”比如做不做剖宫产,产科医生当然要全面分析孕产妇的全身状况、产科情况,提出分娩方式的建议,再征求产妇和家人的意见。有些疾病的诊治,我们很希望病人能同意我们的方案,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明达成一致,这种理解与配合至关重要。也许仍未达成共识,或者病家坚持自己的意见,也要交代利弊,尽可能地做好相应的准备。无论如何,我们希望医患之间的交谈是讨论,而不是争论!

  医患交流也像医患关系一样,比较复杂,毕竟不是聊天。有经验的医生必须有足够的信息、明确的诊治、坦诚的交流和真切的理解。首先是同情和理解,“缺乏共鸣或者同情,应该被看做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

  “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说的是看病,也是交流。

  (郎景和)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