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真正会看病的医生
发布时间:2015-03-09
发布人:
健康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当下我国在医学教育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让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担忧不已。对如何培养真正会看病的医生,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好医生要在服务病人上下功夫
“职称晋升对医生来说,是尊严,是前途,是饭碗,是面子。”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原主任、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王承德委员看来,现在医师晋升职称要求将专业职称外语成绩、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完成科研项目、获得成果奖励等作为硬件考评,让很多医生心力交瘁。
王承德说,当前主治医师晋升副高,一般要求3篇核心期刊论文,甚至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在SCI数据库文献上发表论文,并以SCI影响因子的分值高低作为晋升评比的条件。而基层医师却没有这些资源,就造成了论文造假、论文买卖猖獗,“期刊越办越多,篇幅越来越长,水平越来越低”。
“我曾经看到一家县级医院报告过250多例肺间质改变病例,我在大医院一年也碰不见几例。这是非常荒唐的。”王承德表示,由于职称晋升上该硬的条件——临床技能不硬,不该硬的条件——科研论文硬了,就造成医生高职低能,科研和临床“两张皮”。
王承德表示,当前一些网民提出“去三甲医院要找退休年龄的副主任医师看病更实惠”的攻略,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说明现行晋升体制下“重科研轻临床”导致的弊端,已经被社会逐渐认识到。“真正好的临床医生应该在临床技能提高、在对病人的服务上下功夫。”
王承德建议,我国应建立以临床技能考核为主,综合考虑接诊服务数量、质量等标准的医师职称晋升评价办法,取消专业外语考试、论文和科研项目及成果作为晋升条件。同时,打破医生晋升标准“一刀切”的格局,对医学教育类的职称,临床医疗类的职称,基层、社区医院医生考核分别制定考核标准,甚至也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摒弃职称评定,医生持资质上岗,定期考核。
在3月7日举行的医卫小组联组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表示:“职称评定改革不是个新问题。但职称评定改革都是卡在一个口,原则上我们说了不算。我们会积极去呼吁。”
■院校教育存在两大问题
对当前医学院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俞光岩委员在3月7日政协会议医卫小组联组会议上的发言,得到了很多委员的赞同。
俞光岩认为,当前一些医学院校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某些新办院校,教学资源有限,师资明显不足,但是盲目扩招,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二是由于教育管理部门评估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过于偏向科研,使得一些办学历史较久、水平较高的医学院校专注于科研论文的产出,而放松对学生的临床实践和技能的培养。“毕业生通过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考试,仅仅是达到合格医生的最低标准。而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考试通过率低,这意味着这部分院校培养的学生中,相当一批是不合格的医生。”
俞光岩建议,应该将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纳入医学院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教育部对于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很低的医学院校,应该给予黄牌警告、限制招生人数甚至停招学生等处理,促使医学院校重视教育条件改善和教育质量提高。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路还很长”
2015年是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的元年。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委员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规培基地太少,质量不可控,缺乏补偿机制和鼓励机制。
熊思东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需要规范的培训内容和严格的督查手段,如果没有投入的保障,仅靠荣誉感,积极性很难维持。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学院院长瞿佳表示,从今年起,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将和“5+3”合并,构成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并纳入招生单位当年硕士生招生计划及管理。然而,目前教育部并没有因此增加研究生的名额, “七年制与‘5+3’融合后,会把全部研究生的名额占了。现在开设七年制临床专业的医学院校校长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加强精神科、儿科等临床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是我国住院医规培工作的重点内容。然而,瞿佳指出,前一段时间,教育部在很多高校新专业的评审中,把一些院校申请新设精神医学的要求否掉了。“后来我才听说当时评审专家组中只有一位是医学专家。”
■好医生要在服务病人上下功夫
“职称晋升对医生来说,是尊严,是前途,是饭碗,是面子。”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原主任、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王承德委员看来,现在医师晋升职称要求将专业职称外语成绩、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完成科研项目、获得成果奖励等作为硬件考评,让很多医生心力交瘁。
王承德说,当前主治医师晋升副高,一般要求3篇核心期刊论文,甚至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在SCI数据库文献上发表论文,并以SCI影响因子的分值高低作为晋升评比的条件。而基层医师却没有这些资源,就造成了论文造假、论文买卖猖獗,“期刊越办越多,篇幅越来越长,水平越来越低”。
“我曾经看到一家县级医院报告过250多例肺间质改变病例,我在大医院一年也碰不见几例。这是非常荒唐的。”王承德表示,由于职称晋升上该硬的条件——临床技能不硬,不该硬的条件——科研论文硬了,就造成医生高职低能,科研和临床“两张皮”。
王承德表示,当前一些网民提出“去三甲医院要找退休年龄的副主任医师看病更实惠”的攻略,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说明现行晋升体制下“重科研轻临床”导致的弊端,已经被社会逐渐认识到。“真正好的临床医生应该在临床技能提高、在对病人的服务上下功夫。”
王承德建议,我国应建立以临床技能考核为主,综合考虑接诊服务数量、质量等标准的医师职称晋升评价办法,取消专业外语考试、论文和科研项目及成果作为晋升条件。同时,打破医生晋升标准“一刀切”的格局,对医学教育类的职称,临床医疗类的职称,基层、社区医院医生考核分别制定考核标准,甚至也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摒弃职称评定,医生持资质上岗,定期考核。
在3月7日举行的医卫小组联组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表示:“职称评定改革不是个新问题。但职称评定改革都是卡在一个口,原则上我们说了不算。我们会积极去呼吁。”
■院校教育存在两大问题
对当前医学院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俞光岩委员在3月7日政协会议医卫小组联组会议上的发言,得到了很多委员的赞同。
俞光岩认为,当前一些医学院校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某些新办院校,教学资源有限,师资明显不足,但是盲目扩招,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二是由于教育管理部门评估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过于偏向科研,使得一些办学历史较久、水平较高的医学院校专注于科研论文的产出,而放松对学生的临床实践和技能的培养。“毕业生通过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考试,仅仅是达到合格医生的最低标准。而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考试通过率低,这意味着这部分院校培养的学生中,相当一批是不合格的医生。”
俞光岩建议,应该将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纳入医学院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教育部对于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很低的医学院校,应该给予黄牌警告、限制招生人数甚至停招学生等处理,促使医学院校重视教育条件改善和教育质量提高。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路还很长”
2015年是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的元年。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委员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规培基地太少,质量不可控,缺乏补偿机制和鼓励机制。
熊思东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需要规范的培训内容和严格的督查手段,如果没有投入的保障,仅靠荣誉感,积极性很难维持。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学院院长瞿佳表示,从今年起,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将和“5+3”合并,构成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并纳入招生单位当年硕士生招生计划及管理。然而,目前教育部并没有因此增加研究生的名额, “七年制与‘5+3’融合后,会把全部研究生的名额占了。现在开设七年制临床专业的医学院校校长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加强精神科、儿科等临床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是我国住院医规培工作的重点内容。然而,瞿佳指出,前一段时间,教育部在很多高校新专业的评审中,把一些院校申请新设精神医学的要求否掉了。“后来我才听说当时评审专家组中只有一位是医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