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洋葱剥皮法破解发热难题

  长期发热考验人 

  患者,女,79岁,因反复发热半年入院。 

  患者长期低热,多为午后及夜间发热,无明显畏寒,无大汗现象。第一次住院抗感染治疗,无发热症状后四天出院。住院期间体检发现左侧腹股沟有一无痛性肿大淋巴结,但位置较深,当时给予淋巴结穿刺检查,病理结果示:纤维细胞增生,局部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考虑盆腔肿瘤,医生建议行剖腹探查,但患者及家属未同意。 

  层层深入终确诊 

  患者出院不久因发热再次入院。我们采用剥洋葱皮的方法层层深入,最终确诊。 

  第一步:观察热型。患者属不规则性发热,这期间未用任何抗菌药,如热度不高、持续时间不长也没用退热药。 

  第二步:区分感染性发热还是非感染性发热。我们检查了如下指标:WBC5.2×109 /L,N0.85,碱性磷酸酶积分246分,阳性率94%,C-反应蛋白(CRP)59.9mg/L,细胞内毒素含量0.006EU/ml,ESR60mm/h,降钙素原(PCT)0.13ng/ml(正常值<0.5),中性粒细胞感染指数(CD64)14.21(正常值<2.75),骨髓粒系增生明显活跃,各阶段细胞均增生,胞浆颗粒增多增粗,综合判断为感染性发热。 

  第三步:给予抗感染治疗,观察疗效。患者有胆结石病史,曾行胆囊切除术,加做上腹部增强CT显示胆管上段扩张。我们使用胆管浓度高的抗菌药舒普深治疗,并加用左氧氟沙星和抗厌氧菌替硝唑,治疗两周无效,彻底停用抗菌药治疗。 

  第四步: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患者是老龄患者,免疫球蛋白G19.1g/L,多浆膜腔积液,抗核抗体谱抗体皆阴性;CT显示腹膜后及盆腔肿块,行肠镜检查无异常,故排除或暂不考虑这两类疾病。 

  第五步:排除特殊性感染,即肺外结核。老年患者,低热,不规则性发热,血沉快,结核特异性T细胞抗体阴性,腺苷脱氨酶31U/L(正常值4~24U/L),结核LAM抗体阳性,结核38KD抗体阳性,请结核病医院会诊后认为可抗结核治疗,但未实施,等待第六步结果。 

  第六步:坚持做病理诊断是最关键的一步。由于患者不接受剖腹探查,尽管腹股沟淋巴结位置较深,但从CT上看腹股沟淋巴结影像类似于腹腔内大血管旁肿大淋巴结的影像,故决定还应该行淋巴结活检术,此法比淋巴结穿刺的结果更可靠。本院病理报告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见大量异常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但免疫组化染色不支持淋巴瘤,考虑为反应性增生。结合临床我们认为淋巴瘤的可能性很大,坚持将病理送另一家医院复查,最后报告为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优势型。给予ABVD方案联合化疗后,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康复出院。 

  要牢固掌握内科基础 

  总结这次成功确诊的经验,我有如下体会:1.正确的逻辑思维。首先要区分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病因中还要鉴别特殊性感染、肿瘤性发热、结缔组织疾病等。2.牢固的内科基础。尽管有先进的诊断手段,但内科诊断学基础也同样重要。 

  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培养这几种能力: 

  1.掌握实验指标和正确分析能力。虽然感染性指标提示有感染,但事实上患者是非感染性发热。2.综合分析能力。最后坚持淋巴结活检就是从整体分析考虑做出的决策,实践证明这点非常关键。3.临床观察能力。每天巡视病人,注意蛛丝马迹。如可看到该病人中毒症状不重,无大汗,无特殊主诉症状。4.病史采集能力。多次到床边询问病史,不仅问患者本人,还要向家属询问,力求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5.内外妇儿科疾病熟知能力。CT报告盆腔肿块,将我们引导到妇科疾病上;结核菌各类抗体阳性,又将我们引入结核病的圈套中;但从整体看,这些都无需紧急处理。 

  正确诊断长期发热原因待查的患者,需要内科基础要牢固。即便是我们行业内长期坚持的“三基”考试制度,也只能解决临床1%的“三基”内容,更重要的还是要持之以恒地学习。 
  
  (作者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血液科医师)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