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钟南山: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价值

  “我们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55年的从医生涯中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在3月27日召开的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上,钟南山从一名临床医生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表达了他对在现今医疗环境下开展医学人文的思考,引发与会者的共鸣、深思。 

  

  “医学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报告一开始,钟南山院士便引用威廉·奥斯勒的这句话来表达他对医学与人文不可分割关系的认识。在他看来,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价值。这句话虽然是奥斯勒在100多年前所说,但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可有效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从而使自身成为治疗的重要组成 

  在钟南山眼里,医学人文不是外在于诊疗的一个“附属品”,其本身就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给大家讲述了两位患者的故事。 

  第一位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姓钟的先生,今年54岁。1995年,钟先生开始反复咳嗽、咳痰,间有发热。当时被医院诊断为支气管扩张。2003年,钟先生又出现咯血、进行性气促症状,已不能行走,肺功能显示为极重度混合型通气障碍,医生认为生存期只有半年。面对还在上初中的年幼孩子,40岁的钟先生绝望地写下了遗嘱。 

  2004年,钟先生来到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就诊。钟南山结合病史综合诊断后,认为钟先生患的是“泛细支气管炎”。面对情绪极度低落的钟先生,钟南山对他耐心解释病情,并劝导他说:“你这个病可以治,但进程会比较慢,我们一定会尽力,你一定要有耐心!” 

  经过3个月的规范化治疗,钟先生的症状明显改善,半年后,可以上至四五层楼高。如今,各项检查显示钟先生病情稳定,能进行日常活动。钟南山感慨地说,从钟先生写遗嘱到现在已经11年了,他的孩子也已大学毕业。看到他这些年来充满信心地坚持配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医生,心里无比欣慰。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戚烈云,是钟院士的好朋友。1956年,戚烈云曾打破100米蛙泳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游泳世界纪录的创造者。如今,戚烈云已是81岁的老人。 1989年,戚烈云出现哮喘症状,但因工作忙,没有规范治疗。此后病情逐渐加重,需依靠口服激素来维持。至1998年前后,激素用量已加到每天35毫克。1998年,戚烈云来广州呼研所就诊,从一楼爬到钟南山所在的3楼竟用了20分钟。当时,他对自己的康复完全没有信心。钟南山反复给他做心理疏导,同时为他制定了规范的用药方案。戚烈云逐渐从绝望中走出来,积极配合治疗。3个月后,激素用量逐渐减少,看到希望的戚烈云开始体育锻炼,并坚持每天记录身体状况。近10年来,他每天都能坚持游泳1000米。 

  今年3月25日,戚烈云给钟南山院士发来了一封邮件,围绕自己的治疗他写下了三句感想:第一,“有病早就医,和医生密切配合,找准病源、对症下药、心平气和不烦燥、有耐心、准时服药”;第二,“心理准备好病情必有反复,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平常心对待,和疾病作持久战,直至最后胜利”;第三,“人类天生就有极佳的自我修补机能,而豁达开朗,排除一切精神压力,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无畏精神,又会反过来促进和增强人类天生的自我康复能力。”这第三句话,被钟南山院士在PPT中用红色明显地标记出来。他说:“这句话给了我很好的启示。良好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情对病情的转归和预后能起到重要作用,而这种心情很大程度源于医患间积极的人文交流。” 

  没有医学人文精神支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不可能实现 

  在钟南山看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人文的重要性会日益凸显,“因为医学人文精神是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促进剂”。 

  如今人们对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认识越来越趋向整体,疾病的控制策略也越发趋向系统。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意味着临床防治战略重点的转化,概括起来,可称为“4P”医学模式:预测性(Predictive)、预防性(Preventiv)、个体化(Personalized)、参与性(Participatory)。钟南山认为,在“4P”基础上还应再增加一个“P”——早干预(Pre-symptomatic)。 

  报告中,他引用原卫生部2012年发布的“慢性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中的数据指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 ,预计2030年将上升为75%,且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慢性病相关死亡发生于60岁以下的劳动力人群。 

  钟南山说,慢性病是长期累积和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防与治密不可分。预防可以贯穿始终,但防得越早效果越好。上游可以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中游若控制得当也可避免严重并发症;而一旦到了下游不仅将危及生命或导致生命质量下降,而且将极大耗费医疗资源和增加社会负担。 

  钟南山认为,在5P医学模式的实现中,人文医学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下游的治疗环节,还应更多地去关注上游的预防和干预。从患者角度而言,一般来说,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患者此时求治的积极性及迫切性越大,治疗依从性也更强。此时,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医生的关注、同情及尽力而为;相反,病情越轻,预后越好,病人求治的主动性和迫切性却越差,治疗的依从性也更差。此时,人文精神则应体现为医生的预测、忠告及规劝,需要医生费更多的口舌,更多为病人着想,实施起来难度也更大。比如,在临床中会遇到一些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测定显示肺功能已经下降,但尚未出现症状,医生苦口婆心劝对方早点吃药控制,不要等气促得很厉害时再来看,但一些患者总是不太愿意。而在当前医院市场化运作的大环境下,医院也不注重早防早治,甚至会认为病人越多越好,病情越重越好,这样收入才会增加。钟南山指出,没有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支撑,没有对医学目的的深刻认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几乎不可能实现。 

  142年前,美国医生特鲁多留下了“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墓志铭。钟南山对闪耀其间的医学人文精神十分赞赏,但他也从医生的视角做了新的思考:“医学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医学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如果我们可以做到早防早治的话,为什么不能做到‘常常是治愈’?”他认为,“这是可以做到的,但要看我们如何去做”。 

  将医务人员从自负盈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 

  今年春节期间,钟南山到广州邻近的一座城市休息,遇到一家大医院的院长。问及医院的情况,院长喜滋滋地说,“不错,去年医院的营业额15个亿,比前年增加了20%”。对此,钟南山不无忧虑,“时下,医院以营业额论英雄的现象太普遍了,大医院院长碰在一起,相互打听的都是你的收入多少,我的收入多少……而在国外,大家凑在一起讨论的往往是,你解决了一个什么病人的问题,我创新了一个什么新的技术”。 

  由于一些医院的收入与“业绩”(数量而非质量)挂钩,导致现实中出现不少扭曲的怪象,比如,不关心早防早治,甚至希望病人越多越好;大检查、大处方、手术及麻醉分解;很多大医院大办分院,目的不是强化社区医疗,而是增加收入…… 

  钟南山认为,目前公立大医院的体制本质上还是国有民营制。尽管国家对医院做了大量投资,但多数还只是在场地和设备上,医护人员实际收入的70%-80%以上要靠医院创收。医院创收与医生收入密切挂钩,实质上是市场导向。这种导向如果不改变,就会促使各种变相的医疗卫生市场化、商业化、私有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就会为医疗人文精神的沉沦及医疗腐败提供温床和滋生的土壤。 

  钟南山表示,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一个核心就是,医护人员的合理收入应出自知识价值与高技术劳动的报酬,而非“创收”。据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统计,医生的收入较社会平均工资高3~7倍,医生的主要收入由政府买单。医护人员的劳动具有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风险压力密集型、情感密集型以及成长周期长的特点,理应得到尊重及较高的待遇。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医生是最受尊重的职业,社会地位高,经济上也是高收入人群,这已在国际上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标志。 

  钟南山认为,医改的目的应是医患双方都能受益。首先医生应获得合理化的收入——堂堂正正地得到应有的报酬,而不是“灰色收入”;要树立“健康是第一GDP”的理念,政府就应履行好公立医院出资人的职责,彻底将医务人员从自负盈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是切断医生功利性、恢复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根本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为培育医学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及空间。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体现不是“态度好”,而是“想方设法治好病防好病” 

  钟南山说,尽管现实的医疗环境还存有诸多亟待变革之处,如市场化导向的医院运作;公众到医院看病本着“消费-购买”的理念,而非医患合作共同战胜疾病的信任感;候诊长、看病短、沟通少、疗效差引发的医患关系紧张;“举证倒置”下医生怕负责导致的大检查、大处方、不“冒险”;大部分医生在医改中还处于被动、观望、彷徨的状态……但既然选择做一名医生,就应始终牢记,人文精神是医者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无论置身于怎样的环境都不能放弃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 

  钟南山说,医者的良知主要体现为摒弃防御式的医疗行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不治之症”并非永远“不治”,医生应有勇气、智慧和能力将“不治”变为“可防可治”。医学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是解决患者痛苦(治愈、改善、稳定)。一位医生的医德好,绝非单纯地表现为态度好,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治好病防好病”。他说,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想方设法”是指医生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治好病防好病”是指医生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服务病人的专业技能。这体现出医学人文观的一体两面。 

  正是秉承着“想方设法治好病”的人文精神,SARS期间,钟南山带领团队敢于为患者冒险,最终取得了全世界最低病死率,最高治愈率的战绩;同样,在抗击H5N1禽流感疫情过程中,他们采用了冒险的、输注康复者血浆的办法,成功救治了5个脏器衰竭的患者;2014年以来,在钟南山的带领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抢救了10余例垂危的H7N9及H5N6患者,除了一例合并肺癌死亡患者,其余全部存活,其间他们经过探索创建了一系列病毒拷贝、细胞因子活性及抗体水平等量化检测指标,使得医护人员能有依据地开展有针对性的规范治疗。 

  为使医学回归人文,进一步促进医学人性化,2013年,钟南山院士和国内其他11名医学专家联合签名向全体医务工作者发出了“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十项倡议”,呼吁在临床工作中始终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 

  除了唤醒医务人员的自律意识,报告会上,钟南山也呼吁政府应通过改革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医院应培养和照顾好医务人员,让得到人文关爱的医务人员更好地给予病人关爱与尊重;公众要提高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理性对待医学;行业协会要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考核;社会要尊重医务人员,促进尊医风尚的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关爱医务工作者,让广大医务工作者安心、放心、舒心从事救死扶伤的神圣事业。”钟南山表示,要实现习总书记的期待和要求,全社会须携手努力,共同促进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