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界:且行且思考
发布时间:2015-04-29
发布人:
健康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背景介绍:2014年10月1日,《美国医学会杂志》(简称JAMA)发表了澳大利亚学者Rana Hinman等14位作者的报告,报告题目为《针灸治疗慢性膝关节疼痛:随机临床试验》。该文得出的结论是:“对于50岁以上患有中度或重度膝关节慢性疼痛的患者,激光针灸或针刺针灸治疗对改善疼痛或功能没有益处,和安慰剂效果一样,研究不支持对这些病人使用针灸治疗。” 此事又有新进展,2015年2月10日,JAMA发表了一组来自美国、中国香港、新西兰、瑞士和德国等5个国家和地区8名学者的5封“致编辑的信”,对该刊发表的这篇报告提出质疑。
虽然“针灸无效”风波已渐渐远去,但这场风波是否也留给针灸界一些反思呢?对此,记者采访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
针灸国际化没那么容易
对针灸下结论别太草率
JAMA刊载的一篇关于针灸对膝关节炎疼痛无效的报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质疑,反响之强烈,在中医的其他领域很少见。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教授指出,国内针灸从业人员应站在国际角度考虑问题,应以更严谨的态度来对待针灸。
如今,“中国针灸”已经成为“世界针灸”,从过去的无人问津发展成现在的备受关注。去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明确了传统医学和补充医学的定义。目前,在整个传统医学、补充替代医学领域中,被大家接受最多的是针灸。根据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开展的调查结果,在调查的202个国家中,有183个使用针刺疗法;在联合国的192个成员国中,178个(93%)具有针刺疗法实践,59个有针刺疗法组织,29个国家为针灸立法。走向世界的针灸,同时也向针灸发源地的中国针灸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针灸逐渐被主流医学认可
多年来,针灸临床研究以经验总结为主,使针灸很难获得主流医学的认同。此外,我国开展的针灸临床研究数量和质量也落后于国外,以我国临床研究作为证据而使针灸纳入主流医学临床指南的很有限。
美国头颈外科杂志近日全文发表的2015年版过敏性鼻炎临床指南,首次将针刺疗法作为可选择的推荐方案之一。该指南由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协会组织专家制定,是该领域内权威性临床指南。该指南的发布标志着针刺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已经被西方主流医学所认可。刘保延透露了其中的曲折过程。其实早在2010年,由于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指南不建议临床医师和患者采用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之后的近5年间,涌现了几个关于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其中包括我国与韩国合作进行的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对照试验。他表示,按照公认的规则获取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是针灸国际化的重要渠道。
强针灸不能原地踏步走
针灸易于普及,以针带医、以针带药、以针带服务在国外大有前景。作为针灸发源地,刘保延认为中国的针灸界从业人员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
1.改变针灸的服务模式,让针灸走出针灸科。目前国内针灸疗法主要在针灸科使用,但医疗机构多以疾病来分科,这种分科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针灸的发展需求,甚至制约了针灸的治疗范围。古人说,一针二灸三吃药。但现在顺序反过来了,先吃药,疗效不好了,才想到扎针,使很多病人早期得不到针灸治疗。所以,要改变针灸的服务模式,让针灸走出针灸科,让更多适宜针灸治疗的患者早期得到针灸治疗。
同时,随着医学目的的调整,在保健、治未病中,针灸无副作用、耐受性不明显、可以较长时间使用等不可替代优势的发挥,以及创新机制改变服务模式,也成为当务之急。
2.以临床为核心,按照国际公认的规则开展高质量的研究。针灸在我国代代相传,已有数千年的使用历史,针灸的有效性令大家深信不疑。但针灸走向国际以后,首先面临的是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其进行临床效果评价。刘保延指出,国际上学术界还是很公正的,那些已被临床研究证实的针灸方法,如我国专家开展的“得气”对偏头痛、面瘫、过敏性鼻炎等临床研究结果以及针灸镇痛机制等研究,在国际上已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外,刘保延建议应积极推进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可借鉴国际上的“病历登记注册研究”、“疗效比较研究”、“实用性对照研究”及单个病例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等设计方法,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使针灸彻底摆脱“缺乏数据”的困扰。
3.开展针灸的基础研究,完善针灸理论体系。目前,针灸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源于《黄帝内经》,但由于受到近代“大方脉”理论的束缚,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大大减弱;而一些基础研究由于不系统、零散,又很少回归并补充到针灸理论体系中。随着世界针灸的发展,一些源于现代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也没有被及时纳入针灸理论体系,致使国际上有了所谓“西方针灸”等理论萌芽。所以,刘保延呼吁加大针灸基础研究力度,将国内外、各学科专家组织起来,联合攻关,完善针灸理论体系。
4.加强针灸标准化研究。在国际行业标准中,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第一个中医药标准是一次性针灸针的标准。我们参与制定了一些世界针灸标准,分别为《针灸针》、《耳穴名称与定位》、《艾灸操作规范》、《头针操作规范》4项。但与2000多年实践历史相比,针灸的标准还远远不够,建设针灸标准化体系,建立针灸的基础标准、技术操作标准等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还需要大批懂针灸、懂标准规则、懂外语的高层次的专业化人才。
5.开发针灸相关的仪器和设备。尽管针灸学科结合现代科技研制了一些诊疗仪器,但与其他学科相比,针灸诊疗技术的高新技术程度仍然较低,较大地影响了针灸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应加强对针灸相关仪器和设备的开发,使其能够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对人体的健康状态进行测评,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的目的等。
6.设立针灸创新发展基金。希望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建立针灸创新发展基金,支持中国针灸学会等非政府组织搭建学术平台,开展针灸国际合作和科学研究,促进行业内的学术交流,并赋予其更多的职能。如此,针灸才可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虽然“针灸无效”风波已渐渐远去,但这场风波是否也留给针灸界一些反思呢?对此,记者采访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
针灸国际化没那么容易
对针灸下结论别太草率
JAMA刊载的一篇关于针灸对膝关节炎疼痛无效的报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质疑,反响之强烈,在中医的其他领域很少见。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教授指出,国内针灸从业人员应站在国际角度考虑问题,应以更严谨的态度来对待针灸。
如今,“中国针灸”已经成为“世界针灸”,从过去的无人问津发展成现在的备受关注。去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明确了传统医学和补充医学的定义。目前,在整个传统医学、补充替代医学领域中,被大家接受最多的是针灸。根据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开展的调查结果,在调查的202个国家中,有183个使用针刺疗法;在联合国的192个成员国中,178个(93%)具有针刺疗法实践,59个有针刺疗法组织,29个国家为针灸立法。走向世界的针灸,同时也向针灸发源地的中国针灸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针灸逐渐被主流医学认可
多年来,针灸临床研究以经验总结为主,使针灸很难获得主流医学的认同。此外,我国开展的针灸临床研究数量和质量也落后于国外,以我国临床研究作为证据而使针灸纳入主流医学临床指南的很有限。
美国头颈外科杂志近日全文发表的2015年版过敏性鼻炎临床指南,首次将针刺疗法作为可选择的推荐方案之一。该指南由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协会组织专家制定,是该领域内权威性临床指南。该指南的发布标志着针刺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已经被西方主流医学所认可。刘保延透露了其中的曲折过程。其实早在2010年,由于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指南不建议临床医师和患者采用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之后的近5年间,涌现了几个关于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其中包括我国与韩国合作进行的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对照试验。他表示,按照公认的规则获取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是针灸国际化的重要渠道。
强针灸不能原地踏步走
针灸易于普及,以针带医、以针带药、以针带服务在国外大有前景。作为针灸发源地,刘保延认为中国的针灸界从业人员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
1.改变针灸的服务模式,让针灸走出针灸科。目前国内针灸疗法主要在针灸科使用,但医疗机构多以疾病来分科,这种分科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针灸的发展需求,甚至制约了针灸的治疗范围。古人说,一针二灸三吃药。但现在顺序反过来了,先吃药,疗效不好了,才想到扎针,使很多病人早期得不到针灸治疗。所以,要改变针灸的服务模式,让针灸走出针灸科,让更多适宜针灸治疗的患者早期得到针灸治疗。
同时,随着医学目的的调整,在保健、治未病中,针灸无副作用、耐受性不明显、可以较长时间使用等不可替代优势的发挥,以及创新机制改变服务模式,也成为当务之急。
2.以临床为核心,按照国际公认的规则开展高质量的研究。针灸在我国代代相传,已有数千年的使用历史,针灸的有效性令大家深信不疑。但针灸走向国际以后,首先面临的是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其进行临床效果评价。刘保延指出,国际上学术界还是很公正的,那些已被临床研究证实的针灸方法,如我国专家开展的“得气”对偏头痛、面瘫、过敏性鼻炎等临床研究结果以及针灸镇痛机制等研究,在国际上已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外,刘保延建议应积极推进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可借鉴国际上的“病历登记注册研究”、“疗效比较研究”、“实用性对照研究”及单个病例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等设计方法,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使针灸彻底摆脱“缺乏数据”的困扰。
3.开展针灸的基础研究,完善针灸理论体系。目前,针灸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源于《黄帝内经》,但由于受到近代“大方脉”理论的束缚,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大大减弱;而一些基础研究由于不系统、零散,又很少回归并补充到针灸理论体系中。随着世界针灸的发展,一些源于现代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也没有被及时纳入针灸理论体系,致使国际上有了所谓“西方针灸”等理论萌芽。所以,刘保延呼吁加大针灸基础研究力度,将国内外、各学科专家组织起来,联合攻关,完善针灸理论体系。
4.加强针灸标准化研究。在国际行业标准中,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第一个中医药标准是一次性针灸针的标准。我们参与制定了一些世界针灸标准,分别为《针灸针》、《耳穴名称与定位》、《艾灸操作规范》、《头针操作规范》4项。但与2000多年实践历史相比,针灸的标准还远远不够,建设针灸标准化体系,建立针灸的基础标准、技术操作标准等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还需要大批懂针灸、懂标准规则、懂外语的高层次的专业化人才。
5.开发针灸相关的仪器和设备。尽管针灸学科结合现代科技研制了一些诊疗仪器,但与其他学科相比,针灸诊疗技术的高新技术程度仍然较低,较大地影响了针灸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应加强对针灸相关仪器和设备的开发,使其能够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对人体的健康状态进行测评,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的目的等。
6.设立针灸创新发展基金。希望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建立针灸创新发展基金,支持中国针灸学会等非政府组织搭建学术平台,开展针灸国际合作和科学研究,促进行业内的学术交流,并赋予其更多的职能。如此,针灸才可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