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青年精英:我们这样创新

  5月10日,“顶天立地——泌尿腔镜中国行”爱心公益行动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启动。这一由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孙颖浩教授倡议,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微创学组承办,北京郭应禄泌尿外科发展基金会提供资助的公益活动,将由青年医生挑大梁,传播先进的腔镜理念,展示精彩的腔镜技术。启动会上,几位优秀泌尿外科中青年专家进行了精彩的演讲,而“创新”成为他们此次共同的话题。 

  医生需要有“胆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教授  张  骞 

  作为年轻医生,要有“胆商”,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鲁莽行事。尤其我们从事的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职业,一定要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做创新尝试。 

  比如,我的第一台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是一位33岁的农民,肾脏长了个约4.5厘米的肿瘤。通常的治疗是选择肾全切,但考虑到他还年轻,肾全切对今后的生活会影响很大。于是我想试试给他做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但这必然会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成功,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最终手术获得成功。 

  我理解的“胆商”不仅仅是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还应有坚持的精神。这几年,我不停地到各地60多家医院演示手术,推广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难度很高的病例,有时甚至在做现场直播时,同行们会在“保肾”和“全切肾”之间有不同的意见。尽管有争议,但我大多根据自己的判断坚持了自己的做法。总之,年轻医生要心怀梦想,对自己和环境要准确定位,面对困难要有直面危机的勇气,只有“心存善念、志存高远”,方能成就未来。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副教授  高  旭 

  相对于其他创新,医学创新更加艰难和漫长。难点在于:医学不是书本科学,医学问题更加复杂,创新历经的时间更长,其创新的价值难以在短期内变现,甚至永远无法回报投资者,比如孤儿药的研发。但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代医生赶上了创新的时代,基因的快速检测,人工智能的发展,各种知识的爆炸,给医学创新带来了机会。 

  作为一名泌尿外科的临床医生,多年来在孙颖浩教授的带领下我参与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从小处着手,立足临床问题。如尿道镜下尿道会师术治疗尿道球部损伤,创新点在于改变了以往“尿道球部损伤一旦插尿管失败,只能做膀胱造瘘等待二期手术”的传统观点,通过微创技术,将尿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合二为一,并且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一创新性的技术已在国外16个泌尿外科中心得到应用,并连续十几年写入欧洲泌尿外科指南。这个例子说明,即便是很小的创新,只要有效易行,对临床工作也足以产生巨大影响。再比如,孙颖浩教授设计的末端可弯曲输尿管硬镜,兼具传统的输尿管硬镜和软镜优点,同时还具有操作灵活,比软镜更加耐用的特点,其最大的优势是让泌尿外科医生首次实现了“不更换器械的基础上,同时处理输尿管和肾内结石”。临床工作中,从小处着手进行创新研发给我们的启示是:医疗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很多,你要找到一个客观的、微小的需求,也就是要细分市场,这样创新的可行性才能提高。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一味追求颠覆。试想,如果你发明一个新的器械,完全改变了医生原来的操作习惯,它面临的推广转化阻力必然格外大,真正的创新是要简化繁文缛节,使其更适合推广。 

  第二,从大处着眼,把握国家特色。比如我们所做的中国特色的前列腺早期诊断研究发现了多个中国人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指标,弥补了现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前列腺癌肿瘤指标PSA检查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人前列腺癌的生物学基础。这一成果以论文形式发布后,被Nature官方网作为重点成果推荐,华尔街日报也发布了“中国的前列腺癌研究走向世界前列”的同期文章。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创新性研究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突破口,同时在研究设计、质量控制方面应该花更多的工夫,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发展方向可控,降低研究风险。近年来基础科研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既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寻找一个高质量的技术平台,一个具有独到见解的合作伙伴,这些都是“大科学”形式下临床创新成功的关键。 

  最后,无论是从小处着手,还是从大处着眼,我们始终要记住,创新不能靠“灵光一现”,创新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创新的道路是异常坎坷艰难的,唯有源于内心的动力、顽强不屈的毅力才能使我们走向胜利。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孙颖浩教授:这次公益行动的名字叫“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和国际接轨,要追求学术的高峰;立地,即是将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切实地用在患者身上,造福病患。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禄:由于我国各地医疗发展极不平衡,要实现泌尿外科中国梦,需要花大力气把基层医生的诊疗技术提高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青年精英必然要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