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医疗生态 为医改添沃土
发布时间:2016-02-23
发布人:
健康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当前医疗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公立医疗资源高度垄断、医药商业贿赂屡治不绝、医患矛盾纠纷频发、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医改的推进和深入。医院、医生、医药、医保、患者是构建医疗生态环境的五大因素,深入剖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治理医疗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将有助于实现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以及改革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五因素相互制约
医疗生态环境是以医疗活动为纽带而形成的多方相互关系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每一个因素扮演着特定的角色,他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医院 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公立医院不仅要救死扶伤,还要负责筹措足够的经费,保证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医院的正常运行。但是目前每年财政部门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能完全到位,预算资金还不能将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福利发放到位。在这种机制下,公立医院必将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而筹措资金的唯一渠道就是通过服务患者来获得,这种经营性质最终决定了医院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属性,公益性大打折扣,逐利倾向比较明显。
医生 在医疗服务行业,医生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决定医院效益的好坏。而当下,医生资源整体不足,医生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高水平医生成为医疗机构争夺的对象。
医药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来,国家将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作为破解公立医院逐利性、回归公益性的突破口。药品加成政策取消之后,医院因此而造成的政策性亏损,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财政补助等方式基本得到补偿,但患者并没有因为该项政策有明显的负担减轻。
患者 由于医疗信息不对称,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处于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医患之间得不到有效沟通,患者的疑虑得不到有效解决,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如果治疗没有达到患者的心理预期,再加之少数医生沟通不畅,就可能产生医疗纠纷。
医保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筹资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就医的报销比例不断提升。当前,医疗保障仍然是低水平广覆盖,而老百姓的医疗服务需求在不断增加,有限的医保资金与群众增长的需求形成矛盾。同时,医疗保障对医疗行为的引导作用不够,致使过度医疗等行为造成医保资源的浪费。医保经办机构往往注重医保基金安全不穿底,但医保本身要求应该是使用效率的最大化,这又是一对矛盾。如何发挥医保的引导作用,实现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和医院公益性最大化,是当前优化医疗生态环境亟待破解的难题。
生态治理有哪些途径
构建多元医疗服务体系 营造良好医疗生态环境的根本是要形成流向合理、相互竞争的医疗秩序。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投入保障力度、人才培养力度,夯实基层基础,提高服务能力。二是控制公立医院的发展规模。要按照保基本的思路,科学制定医疗卫生发展规划,明确公立医院的定位,从严控制公立医院的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大型医用设备,调整公立医院结构,强化专科特色。三是鼓励发展社会办医。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加强政策引导,将社会办医纳入医疗卫生发展规划,并将土地、税收、医保、职称等政策纳入一体化管理。
完善综合治理制度体系 营造良好医疗生态环境的核心是加强制度设计,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性,减少医疗腐败。一是完善药品耗材购销和使用管理制度。进一步理顺药品、医疗设备、医用耗材、医用试剂等在流通中的价格关系,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二是完善医疗服务定价制度。让医院收入主要来源于医务人员的技术和劳务价值,促进医院和医务人员把精力用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上。三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医疗质量、医生的服务量和患者满意度等作为绩效分配的指标,将药品耗材和大型检查等项目作为成本控制的考核指标,禁止开单提成,禁止将医生收入与各项检查、药品等项目和费用挂钩,使诊疗方案的制定同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有效分离。四是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实行总额预算、按单病种付费、人头付费和床日付费等综合付费方式,倒逼医院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减少过度医疗。五是建立医患长期契约服务关系,积极探索在多点执业的基础上,建立常见病、慢性病等签约服务,形成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全程服务。
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 营造良好医疗生态环境的关键是加强执纪问责。思想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空洞的说教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千次的教育抵不上一次动真格的问责,只有加大监督执纪问责的力度,才能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要明确院长的职责,层层压实责任,建立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使之主动作为,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管好队伍和自身。充分履行各级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责任,加大对医疗过程中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
强化社会舆论宣传氛围 营造良好医疗生态环境的基础是加强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医疗卫生政策宣传,让社会各界合理确定医疗服务心理预期;另一方面,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强化医务人员的医德操守意识和法律意识。
生态五因素相互制约
医疗生态环境是以医疗活动为纽带而形成的多方相互关系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每一个因素扮演着特定的角色,他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医院 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下,公立医院不仅要救死扶伤,还要负责筹措足够的经费,保证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医院的正常运行。但是目前每年财政部门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能完全到位,预算资金还不能将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福利发放到位。在这种机制下,公立医院必将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而筹措资金的唯一渠道就是通过服务患者来获得,这种经营性质最终决定了医院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属性,公益性大打折扣,逐利倾向比较明显。
医生 在医疗服务行业,医生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决定医院效益的好坏。而当下,医生资源整体不足,医生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高水平医生成为医疗机构争夺的对象。
医药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来,国家将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作为破解公立医院逐利性、回归公益性的突破口。药品加成政策取消之后,医院因此而造成的政策性亏损,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财政补助等方式基本得到补偿,但患者并没有因为该项政策有明显的负担减轻。
患者 由于医疗信息不对称,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处于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医患之间得不到有效沟通,患者的疑虑得不到有效解决,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如果治疗没有达到患者的心理预期,再加之少数医生沟通不畅,就可能产生医疗纠纷。
医保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筹资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就医的报销比例不断提升。当前,医疗保障仍然是低水平广覆盖,而老百姓的医疗服务需求在不断增加,有限的医保资金与群众增长的需求形成矛盾。同时,医疗保障对医疗行为的引导作用不够,致使过度医疗等行为造成医保资源的浪费。医保经办机构往往注重医保基金安全不穿底,但医保本身要求应该是使用效率的最大化,这又是一对矛盾。如何发挥医保的引导作用,实现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和医院公益性最大化,是当前优化医疗生态环境亟待破解的难题。
生态治理有哪些途径
构建多元医疗服务体系 营造良好医疗生态环境的根本是要形成流向合理、相互竞争的医疗秩序。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投入保障力度、人才培养力度,夯实基层基础,提高服务能力。二是控制公立医院的发展规模。要按照保基本的思路,科学制定医疗卫生发展规划,明确公立医院的定位,从严控制公立医院的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大型医用设备,调整公立医院结构,强化专科特色。三是鼓励发展社会办医。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加强政策引导,将社会办医纳入医疗卫生发展规划,并将土地、税收、医保、职称等政策纳入一体化管理。
完善综合治理制度体系 营造良好医疗生态环境的核心是加强制度设计,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性,减少医疗腐败。一是完善药品耗材购销和使用管理制度。进一步理顺药品、医疗设备、医用耗材、医用试剂等在流通中的价格关系,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二是完善医疗服务定价制度。让医院收入主要来源于医务人员的技术和劳务价值,促进医院和医务人员把精力用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上。三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医疗质量、医生的服务量和患者满意度等作为绩效分配的指标,将药品耗材和大型检查等项目作为成本控制的考核指标,禁止开单提成,禁止将医生收入与各项检查、药品等项目和费用挂钩,使诊疗方案的制定同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有效分离。四是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实行总额预算、按单病种付费、人头付费和床日付费等综合付费方式,倒逼医院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减少过度医疗。五是建立医患长期契约服务关系,积极探索在多点执业的基础上,建立常见病、慢性病等签约服务,形成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全程服务。
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 营造良好医疗生态环境的关键是加强执纪问责。思想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空洞的说教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千次的教育抵不上一次动真格的问责,只有加大监督执纪问责的力度,才能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要明确院长的职责,层层压实责任,建立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使之主动作为,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管好队伍和自身。充分履行各级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责任,加大对医疗过程中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
强化社会舆论宣传氛围 营造良好医疗生态环境的基础是加强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医疗卫生政策宣传,让社会各界合理确定医疗服务心理预期;另一方面,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强化医务人员的医德操守意识和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