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糖需要亲友团
发布时间:2016-03-30
发布人:
MSN网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控制血糖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比赛,能够获得亲友充分支持与帮助的糖友,会觉控糖的信心更足,病情也会控制得更好。如果说糖友是战士,医生是参谋,那家属就是战友,责任重大。专家告诉你该如何帮助家中的糖友。
管住饮食,都少吃点
张女士的父亲今年52岁,患2型糖尿病4年多,他最大的问题就是管不住嘴。老张以前是军人,跟战友感情很深,经常一起聚餐,一上饭桌就把自己的病情抛到九霄云外,大吃大喝,抽烟喝酒,血糖波动很厉害。张女士很是犯愁。
糖友的饮食需要控制,但许多病人总是我行我素,来者不拒。专家表示,家人不妨扮演“糖尿病警察”的角色,帮糖友管住嘴。家属要多向医生请教,与糖友一起 掌握糖尿病饮食原则和食谱,学会热量计算、食物互换,劝患者有计划地摄取平衡膳食、严格戒烟限酒。糖友的饮食要限制甜食和动物脂肪,做饭以植物油为主,多 吃蔬菜、粗粮等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
家人还要给予糖友充分理解, “糖友餐”的确相对清淡,但更健康,若能借此改变全家人以往的不良 饮食习惯,也算把坏事变好事了。尤其要提醒大家,不要苛责掌勺的糖友,最好一家人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可以通过合理应用烹饪方法来改进饭菜的色香味。 如果糖友经常在外就餐,而且还不注意自我管理,家人不妨告知他们血糖控不好的危害,比如有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的危险,将来可能会引发糖尿病 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截肢和失明;还可辅助一些糖尿病并发症的照片,比如糖尿病足,往往很有冲击力。▲
关心安慰 赛过良药
小王的叔叔今年61岁,5年前确诊为2型糖尿病。得了病后心情不好,叔叔有时会像小孩一样发脾气,甚至赌气说:“不治了,能活几年算几年吧!”过年回 去,他偷偷对小王说:“我得了这么大的病,家里也没个关心我的人。我闺女倒是开始控制外孙女的饮食,不让吃甜东西,怕遗传。我心里真是别扭,敢情我成了家 里的病根子?”小王十分担心,又不知怎么劝。
对此专家表示,糖尿病虽然不会马上致死,但也不能根治,很多糖友的心理会受到打击,不愿面 对患病的现实,患者多有敌对、焦虑、抑郁的情绪,不遵医嘱,从而使血糖不易控制,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有些症状轻或无症状的糖友往往采取无所谓的态 度,待出现并发症才有所醒悟,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
家是糖友的温暖港湾,家属要帮助糖友培养积极愉快的心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建 议家人经常与糖友谈心,增加感情交流,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不同的家庭角色可以采取不同的技巧。比如,父母是糖友,子女就要经常回家看看,陪他们复 诊、拿药;通过正规媒体和医疗机构获取正确的控糖知识,并传递给父母。如果是老伴患病,则要好好陪伴,关注他/她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想法,并及时帮着释 放消极情绪,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子女。家属还要与糖友一道加强学习,尽快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以及治疗上的新动态、新进展,密切与医生合作。▲
消除惰性,一起运动
刚过完60岁生日的李婶患糖尿病已十几年了。她不爱动,总是到超市一下子买完一周的菜,平时再也不出门,更别提运动了。去年,李婶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小李 想了一招,说想吃妈妈做的饭了,请妈妈过去住一阵。爱子心切的李婶每天都会出门,走不少路去菜场买最新鲜的菜。小李也常带她去逛公园、做运动,每天都会保 证1小时的活动量。这段时间,她明显瘦了,血糖也更稳定了。
研究和实践均证实,适当运动可消除胰岛素抵抗,促进脂肪分解,控制体重,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天生不爱动的人,家人的带动很重要。糖友的老伴自己就要先动起来,然后带着另一半一起运动。除了散步、健步走、慢跑以外,还可以有意 识地选择一些适合两个人的运动,比如打乒乓球、游泳、跳广场舞等,最好能让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子女如果在父母身边,不妨常带着他们一起活动。活动至微微 出汗即可,心率控制在130次/分以下;运动前要有10分钟准备活动;运动时随身携带一些点心。如果糖友腿脚不好,亲人也要帮助其慢慢走路,或者做一些上 肢伸展运动,切不可整天待在家里不动。▲
一人治病 全家督导
温女士的父亲今年54岁,患糖尿病快10年了,特别不 听话。这些年,只要没症状,他就不吃药,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他几乎从不去医院复查,更别提定期监测血糖了。去年,温女士来到一家健康类媒体工作,开始 向老爸“推销”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每次回家都与他分享采访过的糖尿病专家的观点。现在,温爸爸听话多了,开始吃降糖药,定期监测血糖,还坚持每天去公园慢 跑1小时。
经验显示,如果糖友缺乏家属的督促,那么自测血糖的次数就明显减少,无法良好控糖。家属需要了解糖友的降糖药该怎么吃,胰岛 素怎么打、怎么保存等,尤其要在吃饭时善意提醒。年轻人不妨帮长辈下载可以定时提醒服药的手机软件,设置好吃药和打针的时间。如果患者不能自行注射,家属 还应跟专业人员学会注射技术,同时注意关注患者用药后的感觉。长期注射胰岛素会使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长硬结,使得患者不愿打针,而家属的关爱能抵消糖 友的痛苦。例如可以帮患病亲友准备热毛巾,以便注射后局部热敷。这些细节都能温暖糖友的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孤独。家属还应承担起督促和鼓励糖友自我 监测的责任,让其养成用血糖仪测空腹及餐后血糖的习惯,每周称体重、量血压、数心率,记录监测数据,定期去医院检查。家人在参与糖友病情管理的同时也在管 理自己,降低自己的糖尿病发病风险。▲
发现急症,尽早救治
老刘刚50岁,一年前发现2型糖尿病,但并未正规治疗。老刘还爱喝酒,过年时一次亲友聚餐,他喝了半斤白酒,突然就倒在了地上,晕了过去。家人赶紧送他去医院,被诊断为急性酮症酸中毒。
糖友受病情影响,自身多个器官系统都可能受损伤。如果不正规治疗,还暴饮暴食或大量饮酒,极易导致一些急性并发症。除了酮症酸中毒外,糖友还可能出现低 血糖昏迷、脑卒中、急性心梗等。万一发生急性并发症,家属应立即拨打120,同时做简易的施救。比如,糖友若是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腹痛、恶心、呕吐且意识 丧失时,应考虑酮症酸中毒的可能。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家人应立即将患者衣物解开,保证呼吸道畅通,不再做其他处置。如果是低血糖昏迷,可以让病人喝点糖 水。这需要用一定的医学知识来判断:一般来说,低血糖时,病人皮肤潮湿,呼吸无特殊气味;高血糖时,病人非常口渴,皮肤、口唇干燥,呼气带有甜味。
为了防止紧急情况发生,家属平时就应督促糖友保持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和减轻体重,并持续监测血糖。 抗糖需要亲友团
控制血糖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比赛,能够获得亲友充分支持与帮助的糖友,会觉控糖的信心更足,病情也会控制得更好。如果说糖友是战士,医生是参谋,那家属就是战友,责任重大。《生命时报》为此特邀权威专家,告诉你该如何帮助家中的糖友。
管住饮食,都少吃点
张女士的父亲今年52岁,患2型糖尿病4年多,他最大的问题就是管不住嘴。老张以前是军人,跟战友感情很深,经常一起聚餐,一上饭桌就把自己的病情抛到九霄云外,大吃大喝,抽烟喝酒,血糖波动很厉害。张女士很是犯愁。
糖友的饮食需要控制,但许多病人总是我行我素,来者不拒。专家表示,家人不妨扮演“糖尿病警察”的角色,帮糖友管住嘴。家属要多向医生请教,与糖友一起 掌握糖尿病饮食原则和食谱,学会热量计算、食物互换,劝患者有计划地摄取平衡膳食、严格戒烟限酒。糖友的饮食要限制甜食和动物脂肪,做饭以植物油为主,多 吃蔬菜、粗粮等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
家人还要给予糖友充分理解, “糖友餐”的确相对清淡,但更健康,若能借此改变全家人以往的不良 饮食习惯,也算把坏事变好事了。尤其要提醒大家,不要苛责掌勺的糖友,最好一家人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可以通过合理应用烹饪方法来改进饭菜的色香味。 如果糖友经常在外就餐,而且还不注意自我管理,家人不妨告知他们血糖控不好的危害,比如有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的危险,将来可能会引发糖尿病 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截肢和失明;还可辅助一些糖尿病并发症的照片,比如糖尿病足,往往很有冲击力。▲
关心安慰 赛过良药
小王的叔叔今年61岁,5年前确诊为2型糖尿病。得了病后心情不好,叔叔有时会像小孩一样发脾气,甚至赌气说:“不治了,能活几年算几年吧!”过年回 去,他偷偷对小王说:“我得了这么大的病,家里也没个关心我的人。我闺女倒是开始控制外孙女的饮食,不让吃甜东西,怕遗传。我心里真是别扭,敢情我成了家 里的病根子?”小王十分担心,又不知怎么劝。
对此专家表示,糖尿病虽然不会马上致死,但也不能根治,很多糖友的心理会受到打击,不愿面 对患病的现实,患者多有敌对、焦虑、抑郁的情绪,不遵医嘱,从而使血糖不易控制,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有些症状轻或无症状的糖友往往采取无所谓的态 度,待出现并发症才有所醒悟,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
家是糖友的温暖港湾,家属要帮助糖友培养积极愉快的心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建 议家人经常与糖友谈心,增加感情交流,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不同的家庭角色可以采取不同的技巧。比如,父母是糖友,子女就要经常回家看看,陪他们复 诊、拿药;通过正规媒体和医疗机构获取正确的控糖知识,并传递给父母。如果是老伴患病,则要好好陪伴,关注他/她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想法,并及时帮着释 放消极情绪,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子女。家属还要与糖友一道加强学习,尽快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以及治疗上的新动态、新进展,密切与医生合作。▲
消除惰性,一起运动
刚过完60岁生日的李婶患糖尿病已十几年了。她不爱动,总是到超市一下子买完一周的菜,平时再也不出门,更别提运动了。去年,李婶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小李 想了一招,说想吃妈妈做的饭了,请妈妈过去住一阵。爱子心切的李婶每天都会出门,走不少路去菜场买最新鲜的菜。小李也常带她去逛公园、做运动,每天都会保 证1小时的活动量。这段时间,她明显瘦了,血糖也更稳定了。
研究和实践均证实,适当运动可消除胰岛素抵抗,促进脂肪分解,控制体重,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天生不爱动的人,家人的带动很重要。糖友的老伴自己就要先动起来,然后带着另一半一起运动。除了散步、健步走、慢跑以外,还可以有意 识地选择一些适合两个人的运动,比如打乒乓球、游泳、跳广场舞等,最好能让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子女如果在父母身边,不妨常带着他们一起活动。活动至微微 出汗即可,心率控制在130次/分以下;运动前要有10分钟准备活动;运动时随身携带一些点心。如果糖友腿脚不好,亲人也要帮助其慢慢走路,或者做一些上 肢伸展运动,切不可整天待在家里不动。▲
一人治病 全家督导
温女士的父亲今年54岁,患糖尿病快10年了,特别不 听话。这些年,只要没症状,他就不吃药,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他几乎从不去医院复查,更别提定期监测血糖了。去年,温女士来到一家健康类媒体工作,开始 向老爸“推销”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每次回家都与他分享采访过的糖尿病专家的观点。现在,温爸爸听话多了,开始吃降糖药,定期监测血糖,还坚持每天去公园慢 跑1小时。
经验显示,如果糖友缺乏家属的督促,那么自测血糖的次数就明显减少,无法良好控糖。家属需要了解糖友的降糖药该怎么吃,胰岛 素怎么打、怎么保存等,尤其要在吃饭时善意提醒。年轻人不妨帮长辈下载可以定时提醒服药的手机软件,设置好吃药和打针的时间。如果患者不能自行注射,家属 还应跟专业人员学会注射技术,同时注意关注患者用药后的感觉。长期注射胰岛素会使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长硬结,使得患者不愿打针,而家属的关爱能抵消糖 友的痛苦。例如可以帮患病亲友准备热毛巾,以便注射后局部热敷。这些细节都能温暖糖友的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孤独。家属还应承担起督促和鼓励糖友自我 监测的责任,让其养成用血糖仪测空腹及餐后血糖的习惯,每周称体重、量血压、数心率,记录监测数据,定期去医院检查。家人在参与糖友病情管理的同时也在管 理自己,降低自己的糖尿病发病风险。▲
发现急症,尽早救治
老刘刚50岁,一年前发现2型糖尿病,但并未正规治疗。老刘还爱喝酒,过年时一次亲友聚餐,他喝了半斤白酒,突然就倒在了地上,晕了过去。家人赶紧送他去医院,被诊断为急性酮症酸中毒。
糖友受病情影响,自身多个器官系统都可能受损伤。如果不正规治疗,还暴饮暴食或大量饮酒,极易导致一些急性并发症。除了酮症酸中毒外,糖友还可能出现低 血糖昏迷、脑卒中、急性心梗等。万一发生急性并发症,家属应立即拨打120,同时做简易的施救。比如,糖友若是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腹痛、恶心、呕吐且意识 丧失时,应考虑酮症酸中毒的可能。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家人应立即将患者衣物解开,保证呼吸道畅通,不再做其他处置。如果是低血糖昏迷,可以让病人喝点糖 水。这需要用一定的医学知识来判断:一般来说,低血糖时,病人皮肤潮湿,呼吸无特殊气味;高血糖时,病人非常口渴,皮肤、口唇干燥,呼气带有甜味。
为了防止紧急情况发生,家属平时就应督促糖友保持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和减轻体重,并持续监测血糖。
管住饮食,都少吃点
张女士的父亲今年52岁,患2型糖尿病4年多,他最大的问题就是管不住嘴。老张以前是军人,跟战友感情很深,经常一起聚餐,一上饭桌就把自己的病情抛到九霄云外,大吃大喝,抽烟喝酒,血糖波动很厉害。张女士很是犯愁。
糖友的饮食需要控制,但许多病人总是我行我素,来者不拒。专家表示,家人不妨扮演“糖尿病警察”的角色,帮糖友管住嘴。家属要多向医生请教,与糖友一起 掌握糖尿病饮食原则和食谱,学会热量计算、食物互换,劝患者有计划地摄取平衡膳食、严格戒烟限酒。糖友的饮食要限制甜食和动物脂肪,做饭以植物油为主,多 吃蔬菜、粗粮等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
家人还要给予糖友充分理解, “糖友餐”的确相对清淡,但更健康,若能借此改变全家人以往的不良 饮食习惯,也算把坏事变好事了。尤其要提醒大家,不要苛责掌勺的糖友,最好一家人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可以通过合理应用烹饪方法来改进饭菜的色香味。 如果糖友经常在外就餐,而且还不注意自我管理,家人不妨告知他们血糖控不好的危害,比如有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的危险,将来可能会引发糖尿病 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截肢和失明;还可辅助一些糖尿病并发症的照片,比如糖尿病足,往往很有冲击力。▲
关心安慰 赛过良药
小王的叔叔今年61岁,5年前确诊为2型糖尿病。得了病后心情不好,叔叔有时会像小孩一样发脾气,甚至赌气说:“不治了,能活几年算几年吧!”过年回 去,他偷偷对小王说:“我得了这么大的病,家里也没个关心我的人。我闺女倒是开始控制外孙女的饮食,不让吃甜东西,怕遗传。我心里真是别扭,敢情我成了家 里的病根子?”小王十分担心,又不知怎么劝。
对此专家表示,糖尿病虽然不会马上致死,但也不能根治,很多糖友的心理会受到打击,不愿面 对患病的现实,患者多有敌对、焦虑、抑郁的情绪,不遵医嘱,从而使血糖不易控制,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有些症状轻或无症状的糖友往往采取无所谓的态 度,待出现并发症才有所醒悟,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
家是糖友的温暖港湾,家属要帮助糖友培养积极愉快的心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建 议家人经常与糖友谈心,增加感情交流,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不同的家庭角色可以采取不同的技巧。比如,父母是糖友,子女就要经常回家看看,陪他们复 诊、拿药;通过正规媒体和医疗机构获取正确的控糖知识,并传递给父母。如果是老伴患病,则要好好陪伴,关注他/她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想法,并及时帮着释 放消极情绪,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子女。家属还要与糖友一道加强学习,尽快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以及治疗上的新动态、新进展,密切与医生合作。▲
消除惰性,一起运动
刚过完60岁生日的李婶患糖尿病已十几年了。她不爱动,总是到超市一下子买完一周的菜,平时再也不出门,更别提运动了。去年,李婶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小李 想了一招,说想吃妈妈做的饭了,请妈妈过去住一阵。爱子心切的李婶每天都会出门,走不少路去菜场买最新鲜的菜。小李也常带她去逛公园、做运动,每天都会保 证1小时的活动量。这段时间,她明显瘦了,血糖也更稳定了。
研究和实践均证实,适当运动可消除胰岛素抵抗,促进脂肪分解,控制体重,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天生不爱动的人,家人的带动很重要。糖友的老伴自己就要先动起来,然后带着另一半一起运动。除了散步、健步走、慢跑以外,还可以有意 识地选择一些适合两个人的运动,比如打乒乓球、游泳、跳广场舞等,最好能让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子女如果在父母身边,不妨常带着他们一起活动。活动至微微 出汗即可,心率控制在130次/分以下;运动前要有10分钟准备活动;运动时随身携带一些点心。如果糖友腿脚不好,亲人也要帮助其慢慢走路,或者做一些上 肢伸展运动,切不可整天待在家里不动。▲
一人治病 全家督导
温女士的父亲今年54岁,患糖尿病快10年了,特别不 听话。这些年,只要没症状,他就不吃药,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他几乎从不去医院复查,更别提定期监测血糖了。去年,温女士来到一家健康类媒体工作,开始 向老爸“推销”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每次回家都与他分享采访过的糖尿病专家的观点。现在,温爸爸听话多了,开始吃降糖药,定期监测血糖,还坚持每天去公园慢 跑1小时。
经验显示,如果糖友缺乏家属的督促,那么自测血糖的次数就明显减少,无法良好控糖。家属需要了解糖友的降糖药该怎么吃,胰岛 素怎么打、怎么保存等,尤其要在吃饭时善意提醒。年轻人不妨帮长辈下载可以定时提醒服药的手机软件,设置好吃药和打针的时间。如果患者不能自行注射,家属 还应跟专业人员学会注射技术,同时注意关注患者用药后的感觉。长期注射胰岛素会使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长硬结,使得患者不愿打针,而家属的关爱能抵消糖 友的痛苦。例如可以帮患病亲友准备热毛巾,以便注射后局部热敷。这些细节都能温暖糖友的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孤独。家属还应承担起督促和鼓励糖友自我 监测的责任,让其养成用血糖仪测空腹及餐后血糖的习惯,每周称体重、量血压、数心率,记录监测数据,定期去医院检查。家人在参与糖友病情管理的同时也在管 理自己,降低自己的糖尿病发病风险。▲
发现急症,尽早救治
老刘刚50岁,一年前发现2型糖尿病,但并未正规治疗。老刘还爱喝酒,过年时一次亲友聚餐,他喝了半斤白酒,突然就倒在了地上,晕了过去。家人赶紧送他去医院,被诊断为急性酮症酸中毒。
糖友受病情影响,自身多个器官系统都可能受损伤。如果不正规治疗,还暴饮暴食或大量饮酒,极易导致一些急性并发症。除了酮症酸中毒外,糖友还可能出现低 血糖昏迷、脑卒中、急性心梗等。万一发生急性并发症,家属应立即拨打120,同时做简易的施救。比如,糖友若是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腹痛、恶心、呕吐且意识 丧失时,应考虑酮症酸中毒的可能。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家人应立即将患者衣物解开,保证呼吸道畅通,不再做其他处置。如果是低血糖昏迷,可以让病人喝点糖 水。这需要用一定的医学知识来判断:一般来说,低血糖时,病人皮肤潮湿,呼吸无特殊气味;高血糖时,病人非常口渴,皮肤、口唇干燥,呼气带有甜味。
为了防止紧急情况发生,家属平时就应督促糖友保持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和减轻体重,并持续监测血糖。 抗糖需要亲友团
控制血糖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比赛,能够获得亲友充分支持与帮助的糖友,会觉控糖的信心更足,病情也会控制得更好。如果说糖友是战士,医生是参谋,那家属就是战友,责任重大。《生命时报》为此特邀权威专家,告诉你该如何帮助家中的糖友。
管住饮食,都少吃点
张女士的父亲今年52岁,患2型糖尿病4年多,他最大的问题就是管不住嘴。老张以前是军人,跟战友感情很深,经常一起聚餐,一上饭桌就把自己的病情抛到九霄云外,大吃大喝,抽烟喝酒,血糖波动很厉害。张女士很是犯愁。
糖友的饮食需要控制,但许多病人总是我行我素,来者不拒。专家表示,家人不妨扮演“糖尿病警察”的角色,帮糖友管住嘴。家属要多向医生请教,与糖友一起 掌握糖尿病饮食原则和食谱,学会热量计算、食物互换,劝患者有计划地摄取平衡膳食、严格戒烟限酒。糖友的饮食要限制甜食和动物脂肪,做饭以植物油为主,多 吃蔬菜、粗粮等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
家人还要给予糖友充分理解, “糖友餐”的确相对清淡,但更健康,若能借此改变全家人以往的不良 饮食习惯,也算把坏事变好事了。尤其要提醒大家,不要苛责掌勺的糖友,最好一家人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可以通过合理应用烹饪方法来改进饭菜的色香味。 如果糖友经常在外就餐,而且还不注意自我管理,家人不妨告知他们血糖控不好的危害,比如有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的危险,将来可能会引发糖尿病 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截肢和失明;还可辅助一些糖尿病并发症的照片,比如糖尿病足,往往很有冲击力。▲
关心安慰 赛过良药
小王的叔叔今年61岁,5年前确诊为2型糖尿病。得了病后心情不好,叔叔有时会像小孩一样发脾气,甚至赌气说:“不治了,能活几年算几年吧!”过年回 去,他偷偷对小王说:“我得了这么大的病,家里也没个关心我的人。我闺女倒是开始控制外孙女的饮食,不让吃甜东西,怕遗传。我心里真是别扭,敢情我成了家 里的病根子?”小王十分担心,又不知怎么劝。
对此专家表示,糖尿病虽然不会马上致死,但也不能根治,很多糖友的心理会受到打击,不愿面 对患病的现实,患者多有敌对、焦虑、抑郁的情绪,不遵医嘱,从而使血糖不易控制,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有些症状轻或无症状的糖友往往采取无所谓的态 度,待出现并发症才有所醒悟,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
家是糖友的温暖港湾,家属要帮助糖友培养积极愉快的心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建 议家人经常与糖友谈心,增加感情交流,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不同的家庭角色可以采取不同的技巧。比如,父母是糖友,子女就要经常回家看看,陪他们复 诊、拿药;通过正规媒体和医疗机构获取正确的控糖知识,并传递给父母。如果是老伴患病,则要好好陪伴,关注他/她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想法,并及时帮着释 放消极情绪,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子女。家属还要与糖友一道加强学习,尽快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识以及治疗上的新动态、新进展,密切与医生合作。▲
消除惰性,一起运动
刚过完60岁生日的李婶患糖尿病已十几年了。她不爱动,总是到超市一下子买完一周的菜,平时再也不出门,更别提运动了。去年,李婶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小李 想了一招,说想吃妈妈做的饭了,请妈妈过去住一阵。爱子心切的李婶每天都会出门,走不少路去菜场买最新鲜的菜。小李也常带她去逛公园、做运动,每天都会保 证1小时的活动量。这段时间,她明显瘦了,血糖也更稳定了。
研究和实践均证实,适当运动可消除胰岛素抵抗,促进脂肪分解,控制体重,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天生不爱动的人,家人的带动很重要。糖友的老伴自己就要先动起来,然后带着另一半一起运动。除了散步、健步走、慢跑以外,还可以有意 识地选择一些适合两个人的运动,比如打乒乓球、游泳、跳广场舞等,最好能让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子女如果在父母身边,不妨常带着他们一起活动。活动至微微 出汗即可,心率控制在130次/分以下;运动前要有10分钟准备活动;运动时随身携带一些点心。如果糖友腿脚不好,亲人也要帮助其慢慢走路,或者做一些上 肢伸展运动,切不可整天待在家里不动。▲
一人治病 全家督导
温女士的父亲今年54岁,患糖尿病快10年了,特别不 听话。这些年,只要没症状,他就不吃药,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他几乎从不去医院复查,更别提定期监测血糖了。去年,温女士来到一家健康类媒体工作,开始 向老爸“推销”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每次回家都与他分享采访过的糖尿病专家的观点。现在,温爸爸听话多了,开始吃降糖药,定期监测血糖,还坚持每天去公园慢 跑1小时。
经验显示,如果糖友缺乏家属的督促,那么自测血糖的次数就明显减少,无法良好控糖。家属需要了解糖友的降糖药该怎么吃,胰岛 素怎么打、怎么保存等,尤其要在吃饭时善意提醒。年轻人不妨帮长辈下载可以定时提醒服药的手机软件,设置好吃药和打针的时间。如果患者不能自行注射,家属 还应跟专业人员学会注射技术,同时注意关注患者用药后的感觉。长期注射胰岛素会使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长硬结,使得患者不愿打针,而家属的关爱能抵消糖 友的痛苦。例如可以帮患病亲友准备热毛巾,以便注射后局部热敷。这些细节都能温暖糖友的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孤独。家属还应承担起督促和鼓励糖友自我 监测的责任,让其养成用血糖仪测空腹及餐后血糖的习惯,每周称体重、量血压、数心率,记录监测数据,定期去医院检查。家人在参与糖友病情管理的同时也在管 理自己,降低自己的糖尿病发病风险。▲
发现急症,尽早救治
老刘刚50岁,一年前发现2型糖尿病,但并未正规治疗。老刘还爱喝酒,过年时一次亲友聚餐,他喝了半斤白酒,突然就倒在了地上,晕了过去。家人赶紧送他去医院,被诊断为急性酮症酸中毒。
糖友受病情影响,自身多个器官系统都可能受损伤。如果不正规治疗,还暴饮暴食或大量饮酒,极易导致一些急性并发症。除了酮症酸中毒外,糖友还可能出现低 血糖昏迷、脑卒中、急性心梗等。万一发生急性并发症,家属应立即拨打120,同时做简易的施救。比如,糖友若是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腹痛、恶心、呕吐且意识 丧失时,应考虑酮症酸中毒的可能。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家人应立即将患者衣物解开,保证呼吸道畅通,不再做其他处置。如果是低血糖昏迷,可以让病人喝点糖 水。这需要用一定的医学知识来判断:一般来说,低血糖时,病人皮肤潮湿,呼吸无特殊气味;高血糖时,病人非常口渴,皮肤、口唇干燥,呼气带有甜味。
为了防止紧急情况发生,家属平时就应督促糖友保持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和减轻体重,并持续监测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