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川崎病有哪些共识
发布时间:2016-04-06
发布人:
健康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海峡两岸儿科专家日前讨论了川崎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诊治办法,达成共识,同时提出了便于记忆的“12345”口诀,对提高儿科医生诊断川崎病的能力有积极意义。
诊断牢记“12345”口诀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以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是影响小儿身心健康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
川崎病的诊断目前尚无“金标准”,实验室也无特异性标准,主要以临床症状、体征来确诊。共识强调要以临床表现为主,结合辅助检查诊断。
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常见持续性发热,5天~11天或更久(2周~4周),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诊断可记住“12345”口诀。
简便记法是:5岁以下,发热5天,5月多发,5个表现(一是嘴唇红肿,二是红眼睛,三是手摸到颈部淋巴结,四是四肢末端红肿,五是皮肤疹及发烧五天)。
辅助检查:1.心脏B超:美国诊断标准中提到对不明原因的发热≥7天的小婴儿且有全身炎症表现者,应常规行心脏B超检查,若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即可诊断为非典型川崎病。2.实验室检查:急性期多数患儿可出现末梢白细胞计数及粒细胞百分比增高,核左移,CRP明显增高,血沉增快,血小板在第二周开始增多,可持续数月后恢复。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D-二聚体明显升高,均提示急性期高凝状态。3.其他辅助检查方法:包括评估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核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及经导管冠脉造影术。
口诀
1. 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
2. 双侧结膜充血。
3. 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
4. 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甲床皮肤交界处大片状脱皮。
5. 皮肤可见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
丙球无反应型患儿不好治
长期以来,临床上将免疫球蛋白或称丙种球蛋白(IVIG)作为治疗川崎病的常规药物,并取得一定的疗效。然而,一部分对IVIG治疗反应不佳的病例,仍旧是困扰儿科医师的难题。临床用药如下:
1.单次大剂量IVIG。目前国内外主流仍然认为2000mg/kg/日一剂为主,但也有学者认为此剂量大,花费多,有待进一步研究1000mg/kg/次或其他既有效果、剂量又不太大的方法。
2.阿司匹林。A.剂量。欧洲国家治疗川崎病的阿司匹林剂量为80mg~100mg/kg/日,但此剂量对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因此亚洲人的剂量以30mg~50mg/kg/日为好。B.疗程。许多中心在儿童热退后48小时~72小时减量至单剂3mg~5mg/kg/日,持续用至发病6周~8周。但也有部分专家则直到病程的第14天且退热48h~72h后才改为小剂量。C.阿司匹林减量后:①无冠状动脉异常或急性期冠状动脉仅呈一过性扩张者,6周~8周后可停用;②并发小到中等冠状动脉瘤者,应口服小剂量,直到冠状动脉瘤消失;③若并发一个或多个巨大冠状动脉瘤或者多个小到中等冠状动脉瘤但无冠状动脉闭塞者,应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④并发冠状动脉分支闭塞者,除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外,另加服钙通道阻滞剂,以减少心肌耗氧。
3.糖皮质激素。过去认为糖皮质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甲基泼尼松龙)应用会使血小板增高,而且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可能会提高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因此仅将其用于应用两次及以上IVIG仍然持续发热的患儿。近年来研究认为,对IVIG无反应或不敏感的持续高热患儿,可以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对于高风险的川崎病的初次治疗安全有效,且能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血沉持续升高可以采用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滴注:一般剂量3mg~5mg/kg/日,连用3天,继以口服泼尼松治疗,规律减量,疗程6周。如甲基泼尼松龙3mg~5mg/kg/日无效,可考虑甲基泼尼松龙30mg/kg/日冲击,连用3天,改为口服强的松0.5mg~1.0mg/kg/日,连用两周。
4.其他治疗。目前也有报道乌司他丁、英利昔单抗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可用于川崎病的治疗。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是最近用来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新药,目前用于临床的主要是环孢素。环孢素可作为钙调神经磷酸酶-NFAT通路的抑制剂,通过该通路抑制T淋巴细胞的激活,从而在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中发挥作用。目前上述药物临床用药经验尚少,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多数预后好但不能掉以轻心
目前临床上对于川崎病患儿的病情评估仍旧是难点。多项研究表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评估川崎病风险性的一个简单可行的重要指标。此外,川崎病患儿血清清蛋白水平的变化也被重视,血清清蛋白<29g/L是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仅这一项作为预测指标就能达到96%的特异性和34%的敏感性。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但是,未经治疗的川崎病病例中,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为18.6%~26.0%,多可在病程第3~第5周内恢复;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3.1%~5.2%,约半数病例在病程1年~2年内消退,少数发生瘤体破裂。5%~10%的冠状动脉病变可发展成缺血性心脏病。无冠脉病变的患儿出院后每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2年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诊断牢记“12345”口诀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以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是影响小儿身心健康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
川崎病的诊断目前尚无“金标准”,实验室也无特异性标准,主要以临床症状、体征来确诊。共识强调要以临床表现为主,结合辅助检查诊断。
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常见持续性发热,5天~11天或更久(2周~4周),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诊断可记住“12345”口诀。
简便记法是:5岁以下,发热5天,5月多发,5个表现(一是嘴唇红肿,二是红眼睛,三是手摸到颈部淋巴结,四是四肢末端红肿,五是皮肤疹及发烧五天)。
辅助检查:1.心脏B超:美国诊断标准中提到对不明原因的发热≥7天的小婴儿且有全身炎症表现者,应常规行心脏B超检查,若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即可诊断为非典型川崎病。2.实验室检查:急性期多数患儿可出现末梢白细胞计数及粒细胞百分比增高,核左移,CRP明显增高,血沉增快,血小板在第二周开始增多,可持续数月后恢复。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D-二聚体明显升高,均提示急性期高凝状态。3.其他辅助检查方法:包括评估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核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及经导管冠脉造影术。
口诀
1. 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
2. 双侧结膜充血。
3. 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
4. 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甲床皮肤交界处大片状脱皮。
5. 皮肤可见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
丙球无反应型患儿不好治
长期以来,临床上将免疫球蛋白或称丙种球蛋白(IVIG)作为治疗川崎病的常规药物,并取得一定的疗效。然而,一部分对IVIG治疗反应不佳的病例,仍旧是困扰儿科医师的难题。临床用药如下:
1.单次大剂量IVIG。目前国内外主流仍然认为2000mg/kg/日一剂为主,但也有学者认为此剂量大,花费多,有待进一步研究1000mg/kg/次或其他既有效果、剂量又不太大的方法。
2.阿司匹林。A.剂量。欧洲国家治疗川崎病的阿司匹林剂量为80mg~100mg/kg/日,但此剂量对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因此亚洲人的剂量以30mg~50mg/kg/日为好。B.疗程。许多中心在儿童热退后48小时~72小时减量至单剂3mg~5mg/kg/日,持续用至发病6周~8周。但也有部分专家则直到病程的第14天且退热48h~72h后才改为小剂量。C.阿司匹林减量后:①无冠状动脉异常或急性期冠状动脉仅呈一过性扩张者,6周~8周后可停用;②并发小到中等冠状动脉瘤者,应口服小剂量,直到冠状动脉瘤消失;③若并发一个或多个巨大冠状动脉瘤或者多个小到中等冠状动脉瘤但无冠状动脉闭塞者,应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④并发冠状动脉分支闭塞者,除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外,另加服钙通道阻滞剂,以减少心肌耗氧。
3.糖皮质激素。过去认为糖皮质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甲基泼尼松龙)应用会使血小板增高,而且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可能会提高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因此仅将其用于应用两次及以上IVIG仍然持续发热的患儿。近年来研究认为,对IVIG无反应或不敏感的持续高热患儿,可以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对于高风险的川崎病的初次治疗安全有效,且能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血沉持续升高可以采用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滴注:一般剂量3mg~5mg/kg/日,连用3天,继以口服泼尼松治疗,规律减量,疗程6周。如甲基泼尼松龙3mg~5mg/kg/日无效,可考虑甲基泼尼松龙30mg/kg/日冲击,连用3天,改为口服强的松0.5mg~1.0mg/kg/日,连用两周。
4.其他治疗。目前也有报道乌司他丁、英利昔单抗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可用于川崎病的治疗。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是最近用来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新药,目前用于临床的主要是环孢素。环孢素可作为钙调神经磷酸酶-NFAT通路的抑制剂,通过该通路抑制T淋巴细胞的激活,从而在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中发挥作用。目前上述药物临床用药经验尚少,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多数预后好但不能掉以轻心
目前临床上对于川崎病患儿的病情评估仍旧是难点。多项研究表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评估川崎病风险性的一个简单可行的重要指标。此外,川崎病患儿血清清蛋白水平的变化也被重视,血清清蛋白<29g/L是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仅这一项作为预测指标就能达到96%的特异性和34%的敏感性。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但是,未经治疗的川崎病病例中,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为18.6%~26.0%,多可在病程第3~第5周内恢复;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3.1%~5.2%,约半数病例在病程1年~2年内消退,少数发生瘤体破裂。5%~10%的冠状动脉病变可发展成缺血性心脏病。无冠脉病变的患儿出院后每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2年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