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发 互联网医疗风口何在
发布时间:2017-07-23
发布人:
健康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2014年,BAT布局医疗业务,挂号网寻求转型;2015年,“互联网+医疗”成为“风口上的猪”;2016年,移动医疗降温后再出发,互联网医院崛起,大数据布局;2017年,互联网医院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强势来袭……历经几番重构和洗牌,互联网医疗将走向何处?哪里才是下一个风口?
■4种服务形式同台竞技
互联网医疗是指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医疗服务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医疗模式。随着其发展壮大,目前存在几种典型的服务模式。
一是互联网就医服务。以就医App、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为依托,提供信息发布、预约挂号、移动支付、健康教育等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100家医院实现微信全流程就诊;“广州健康通”微信公众号和微医集团也是这一领域的代表。
二是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管理App。大多与监测设备相关联,开展健身、营养、血压控制、血糖控制等指标的监测,提高患者依从性。糖大夫、哮喘管家就着眼于这一业务定位。
三是轻问诊。以患者向医生进行医疗保健咨询的平台服务为主。典型代表是春雨医生,其2011年11月上线,截至2014年8月,用户累计达2700万人,日活跃用户85万人,注册医生3万人,日均问题量3.9万。同类服务模式的平台还包括微医专家团队、百度医生、好大夫在线等。
四是在线医疗。以开展视频问诊与提供电子处方为主体内容,同时配套以药品物流配送。在具体实践中,可能有多种形式的组合,也分“互联网医院”“网络医院”“云医院”等叫法。
■政策红利与技术优势同在
时下,在“互联网+”战略与大健康战略的引领支持下,互联网医疗赢得诸多发展机遇。
首先,新一轮医改多项政策要求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服务能力,为发展互联网医疗提供了政策沃土。尤其在医联体建设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医联体内部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和检查协同、双方医生的远程会诊和远程联合门诊等,促进医药上下联动。
其次,药品零加成政策推动互联网药物配送服务发展。传统的药物提供、检查检验等服务均由医院集中提供,而在互联网时代,普通常见药品配送有从医院药店向社区药店、网络药店转移的趋势。互联网药物配送服务既能够减轻医院的成本负担,又能让药物配送更加方便可及。
第三,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管理的日益强化,将促进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运用可穿戴设备,能够实时监测记录各种体征数据,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也能为医生提供更完善的诊疗依据,使对个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及慢性病个性化干预成为可能。
第四,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以及便携式检验检查设备的不断涌现,互联网医疗服务系统的性能与患者体验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可持续发展瓶颈亟待破除
当然,互联网医疗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政策管控问题。2017年3月,17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入驻银川,触发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该征求意见稿中有两点引发了社会争议。
第一,关于准入门槛的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互联网诊疗活动应由取得医疗机构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提供,鼓励医联体内利用互联网开展诊疗活动,同时禁止使用“互联网医院”“云医院”“网络医院”等名称。由于相当一部分互联网医疗公司没有取得医疗机构许可证,因此反响较大。其实,从法律角度看,只要是提供医疗服务,就应该具备医疗机构许可证,这一点无可厚非。
第二,关于业务界定的说法。征求意见稿将互联网医疗划定为医疗机构间的远程医疗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慢性病签约服务,禁止对首诊及病情变化的非首诊患者进行互联网诊疗。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并促进分级诊疗,但对皮肤病等比较简单的非慢性病进行初诊是国际上早已有之的做法。此外,在目前的医疗资源配置情况下,仅限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慢性病签约服务也值得商榷。
其次是技术标准问题。移动医疗是互联网医疗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终端主要是pad、手机等可移动设备。一方面,患者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完成咨询及诊疗;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也能够通过移动查房、移动护理设备来进行医嘱处理。以上这些,对设备的准确可靠性、友好便捷度以及电池续航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目前行业技术标准普遍缺乏。
再次是费用支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互联网医疗产生的诊疗费用主要以个人自费的方式支付,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为吸引患者采取支付补贴策略,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同时,由于商业保险产品的缺乏,我国尚难在短期内像国外一样由医疗保险支付互联网医疗费用。如何实现合理的价值补偿与可持续发展,是许多互联网医疗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隐私保护问题。所有的医疗数据和健康管理数据均是公民的个人健康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个人隐私。然而,目前我国在隐私保护方面,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针对人口健康信息的过度采集、擅自披露、非法买卖等问题仍然存在,风险较大。
“互联网+”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医疗模式更是大势所趋。我们看到,医疗服务各个环节在互联网的渗透下发生重大变革: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纵向整合和均衡,社会资本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注入和激活医疗行业,原本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开始颠覆主次。只有看清形势,在挑战中抓住机遇,从需求本质出发,才能实现互联网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4种服务形式同台竞技
互联网医疗是指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医疗服务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医疗模式。随着其发展壮大,目前存在几种典型的服务模式。
一是互联网就医服务。以就医App、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为依托,提供信息发布、预约挂号、移动支付、健康教育等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100家医院实现微信全流程就诊;“广州健康通”微信公众号和微医集团也是这一领域的代表。
二是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管理App。大多与监测设备相关联,开展健身、营养、血压控制、血糖控制等指标的监测,提高患者依从性。糖大夫、哮喘管家就着眼于这一业务定位。
三是轻问诊。以患者向医生进行医疗保健咨询的平台服务为主。典型代表是春雨医生,其2011年11月上线,截至2014年8月,用户累计达2700万人,日活跃用户85万人,注册医生3万人,日均问题量3.9万。同类服务模式的平台还包括微医专家团队、百度医生、好大夫在线等。
四是在线医疗。以开展视频问诊与提供电子处方为主体内容,同时配套以药品物流配送。在具体实践中,可能有多种形式的组合,也分“互联网医院”“网络医院”“云医院”等叫法。
■政策红利与技术优势同在
时下,在“互联网+”战略与大健康战略的引领支持下,互联网医疗赢得诸多发展机遇。
首先,新一轮医改多项政策要求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服务能力,为发展互联网医疗提供了政策沃土。尤其在医联体建设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医联体内部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和检查协同、双方医生的远程会诊和远程联合门诊等,促进医药上下联动。
其次,药品零加成政策推动互联网药物配送服务发展。传统的药物提供、检查检验等服务均由医院集中提供,而在互联网时代,普通常见药品配送有从医院药店向社区药店、网络药店转移的趋势。互联网药物配送服务既能够减轻医院的成本负担,又能让药物配送更加方便可及。
第三,健康管理与慢性病管理的日益强化,将促进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运用可穿戴设备,能够实时监测记录各种体征数据,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也能为医生提供更完善的诊疗依据,使对个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及慢性病个性化干预成为可能。
第四,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以及便携式检验检查设备的不断涌现,互联网医疗服务系统的性能与患者体验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可持续发展瓶颈亟待破除
当然,互联网医疗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政策管控问题。2017年3月,17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入驻银川,触发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该征求意见稿中有两点引发了社会争议。
第一,关于准入门槛的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互联网诊疗活动应由取得医疗机构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提供,鼓励医联体内利用互联网开展诊疗活动,同时禁止使用“互联网医院”“云医院”“网络医院”等名称。由于相当一部分互联网医疗公司没有取得医疗机构许可证,因此反响较大。其实,从法律角度看,只要是提供医疗服务,就应该具备医疗机构许可证,这一点无可厚非。
第二,关于业务界定的说法。征求意见稿将互联网医疗划定为医疗机构间的远程医疗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慢性病签约服务,禁止对首诊及病情变化的非首诊患者进行互联网诊疗。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并促进分级诊疗,但对皮肤病等比较简单的非慢性病进行初诊是国际上早已有之的做法。此外,在目前的医疗资源配置情况下,仅限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慢性病签约服务也值得商榷。
其次是技术标准问题。移动医疗是互联网医疗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终端主要是pad、手机等可移动设备。一方面,患者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完成咨询及诊疗;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也能够通过移动查房、移动护理设备来进行医嘱处理。以上这些,对设备的准确可靠性、友好便捷度以及电池续航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目前行业技术标准普遍缺乏。
再次是费用支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互联网医疗产生的诊疗费用主要以个人自费的方式支付,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为吸引患者采取支付补贴策略,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同时,由于商业保险产品的缺乏,我国尚难在短期内像国外一样由医疗保险支付互联网医疗费用。如何实现合理的价值补偿与可持续发展,是许多互联网医疗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隐私保护问题。所有的医疗数据和健康管理数据均是公民的个人健康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个人隐私。然而,目前我国在隐私保护方面,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针对人口健康信息的过度采集、擅自披露、非法买卖等问题仍然存在,风险较大。
“互联网+”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医疗模式更是大势所趋。我们看到,医疗服务各个环节在互联网的渗透下发生重大变革: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纵向整合和均衡,社会资本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注入和激活医疗行业,原本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开始颠覆主次。只有看清形势,在挑战中抓住机遇,从需求本质出发,才能实现互联网医疗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