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发展难题待解
发布时间:2017-12-25
发布人:
健康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作为临床医学最年轻的学科之一,在国内已走过35年历程的重症医学,近年来发展迅猛。近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主办的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当前背景下,科研和人才是重症医学最需解决的题目。
从业人员超过5万
1982年,陈德昌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ICU)。2009年,在我国医学学科管理体系中,重症医学成为与内科、外科等并肩的独立二级学科。解放军第309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主任马朋林介绍:“尽管起步较晚,但我国重症医学发展迅猛,科室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已跃居世界首位。”据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的调查结果,过去10年,全国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数从不足2000间猛增到4000间。
马朋林介绍,目前重症医学从业医护人员超过5万人。以重症医学为平台的多学科合作,不仅成为危重病患者医疗救治的标准模式,而且也代表了各级医院医疗救治工作的最高水平。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主任杜斌介绍,自2003年以来,重症医学医疗团队积极参与了汶川地震等自然灾难、暴恐袭击以及安全生产事故在内的国内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在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研蓝海待开发
“科研是短板,尽管重症医学界较高水平科研项目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被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期刊发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巨大。”马朋林直言,不仅科研工作开展缺乏普遍性和延续性,高质量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国际上,重症医学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脓毒症、创伤与休克、重症患者远期预后及生存质量的改善等领域,探索不断突破,但几乎没有中国的声音。“应鼓励从业者开展高质量、创新性的科研项目,推动学科向深层次发展。”
记者在论坛上看到,12场中国重症研究成果秀会场、73篇壁报面对面交流,以及从全国200余项申请中遴选出的36篇口头报告讨论,无翻译的全英文交流会场爆满。
“国内医生已认识到学科的重要性,充满研究热情。报告者及评论专家英文交流自如,反映出中国重症向深蓝进发的科研航船动力强劲。”马朋林介绍。
人才培养需提速
杜斌介绍,目前除医学院校毕业生外,国内重症医学从业人员还包括来自急诊、外科等相关专科的临床医生。由于重症医学没有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科目,导致重症医学领域住院医师招收难、一线医务人员青黄不接等问题。
杜斌指出,目前国内的麻醉科、急诊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等专科,均在进行重症医学亚专科培训,但往往受到相应专科知识与技能的限制。例如,呼吸内科进行的重症医学亚专科培训并不涉及外科危重病诊治的内容,而且培训人员数量也不能满足需求。“重症医学医生不仅要掌握内科、外科、急诊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对麻醉、病理生理学等具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多种模式并存的重症医学医师培训体系,可以扩大重症医学医师的来源,‘制造’更多的重症医学领域人才,这可能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最好选择。”杜斌说,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建立以重症医学科为主导的重症医学专科培训体系,保留并促进重症医学亚专科培训体系。多种模式并存的培训体系有助于适应多个专科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从业人员超过5万
1982年,陈德昌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ICU)。2009年,在我国医学学科管理体系中,重症医学成为与内科、外科等并肩的独立二级学科。解放军第309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主任马朋林介绍:“尽管起步较晚,但我国重症医学发展迅猛,科室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已跃居世界首位。”据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的调查结果,过去10年,全国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数从不足2000间猛增到4000间。
马朋林介绍,目前重症医学从业医护人员超过5万人。以重症医学为平台的多学科合作,不仅成为危重病患者医疗救治的标准模式,而且也代表了各级医院医疗救治工作的最高水平。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主任杜斌介绍,自2003年以来,重症医学医疗团队积极参与了汶川地震等自然灾难、暴恐袭击以及安全生产事故在内的国内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在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研蓝海待开发
“科研是短板,尽管重症医学界较高水平科研项目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被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期刊发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巨大。”马朋林直言,不仅科研工作开展缺乏普遍性和延续性,高质量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国际上,重症医学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脓毒症、创伤与休克、重症患者远期预后及生存质量的改善等领域,探索不断突破,但几乎没有中国的声音。“应鼓励从业者开展高质量、创新性的科研项目,推动学科向深层次发展。”
记者在论坛上看到,12场中国重症研究成果秀会场、73篇壁报面对面交流,以及从全国200余项申请中遴选出的36篇口头报告讨论,无翻译的全英文交流会场爆满。
“国内医生已认识到学科的重要性,充满研究热情。报告者及评论专家英文交流自如,反映出中国重症向深蓝进发的科研航船动力强劲。”马朋林介绍。
人才培养需提速
杜斌介绍,目前除医学院校毕业生外,国内重症医学从业人员还包括来自急诊、外科等相关专科的临床医生。由于重症医学没有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科目,导致重症医学领域住院医师招收难、一线医务人员青黄不接等问题。
杜斌指出,目前国内的麻醉科、急诊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等专科,均在进行重症医学亚专科培训,但往往受到相应专科知识与技能的限制。例如,呼吸内科进行的重症医学亚专科培训并不涉及外科危重病诊治的内容,而且培训人员数量也不能满足需求。“重症医学医生不仅要掌握内科、外科、急诊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对麻醉、病理生理学等具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多种模式并存的重症医学医师培训体系,可以扩大重症医学医师的来源,‘制造’更多的重症医学领域人才,这可能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最好选择。”杜斌说,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建立以重症医学科为主导的重症医学专科培训体系,保留并促进重症医学亚专科培训体系。多种模式并存的培训体系有助于适应多个专科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