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园地

糖尿病为防并发症餐后血糖要控制到多少?

  糖尿病并发症的确很可怕,为了稳住血糖,餐后血糖不要超过7.8! 
  控血糖有人常说7.8 原则,意思是从医学上说,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理想的餐后 2 小时血糖值小于 7.8 mmol/L。 
  餐后高血糖一定要注意,由于餐后血糖升高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如心梗、心源性死亡发生风险,并与视网膜病变及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密切相关。餐后血糖常规目标值是≤10.0mmol/L,而针对新诊断、病程较短、年龄较轻的患者,因为预期寿命较长,为了更好的预防并发症,餐后的血糖需要达到更为严格的目标值,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 
  当然有些糖友还把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进血糖混淆,今天也顺利纠正一下: 
  空腹血糖是指空腹过夜后早晨的血糖,午饭前及晚饭前血糖仅可称为“餐前血糖”,而不能说是“午饭前空腹血糖”或“晚饭前空腹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也十分重要,因为此时血糖往往较高,但某些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可能不高,甚至完全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却很高。所以,在诊断糖尿病时,餐后2小时血糖有时比空腹血糖更为重要,单查空腹血糖很可能造成漏诊。 
  如何控制餐后血糖更有效? 
  控制餐后血糖的基础是什么呢?相信很多糖友都会脱口而出:管住嘴(饮食治疗)。 
  是的,控制餐后血糖,需要先从日常的饮食上找原因。现在就带大家学习一下如何合理饮食才能有效改善餐后高血糖。 
  一、每天吃够20种食物 
  糖友每天最好吃够20种食物,包括油、盐、酱、醋、主食、水果、蔬菜等,因此,糖友可以每餐多准备几样食物,做到荤素搭配、干稀搭配、粗细搭配等,保证食物种类的多样化。 
  这时候糖友就不需要纠结哪种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更大了,因为食物种类摄入越多,它们在肠道中通过的时间就会越长,升糖的速度越慢,餐后血糖更容易控制。 
  二、改变吃饭顺序,先吃菜后吃饭 
  糖友可以先吃菜后吃饭,比如吃饭时候可以先吃一碗淖水的绿叶菜,然后再吃饭,每吃一小口饭,可同时搭配一大口其他菜。 
  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时,可以搭配富含蛋白质的鱼、肉、蛋、奶等。 
  餐后30分钟别坐下,可以散散步或简单做点家务,同样有利于餐后血糖。 
  三、多选中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 
  中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升高血糖的指数较慢,更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建议选择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如苦瓜、燕麦等,血糖生成指数较低。 
  在生活中,常见的中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包括全麦制品、杂豆类、芡实制品、莜麦制品、豆类及其制品、乳制品、水果类等均是适合糖友的中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另外在食品标签中含有抗性淀粉、低聚木糖、葡聚糖、非淀粉多糖等,都属于有益健康的膳食纤维的一类,也可以选用。 
  四、少食多餐 
  少食多餐是防止低血糖、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有效措施。少食即每餐吃七八分饱,多食即加餐。 
  从全天总能量摄取中匀出一部分用于加餐,加餐不加量,加餐的能量也要计入一天的总能量中。糖友加餐时可以选择坚果、水果、豆浆、蔬菜等,尽量满足人体对不同营养素的需求。 
  六、综合管理健康,全面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不能光盯饮食和药物,除了饮食,餐后血糖不达标,还与以下原因有关,也要调整—— 
  1、运动方式不正确 
  餐后不运动、运动量较小、运动时间较短、久坐不动等均不利于控制餐后血糖。 
  正确方式:1.增加日常活动量,餐后30分钟别坐下,最好做一些散步的活动。2.每周至少进行5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中等强度就是达到可以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程度,达到这个强度后保持20-30分钟。3.每周2-3次力量锻炼,每次20分钟左右。4.每天多做一些伸展活动。 
  2、用药方法不对 
  控糖/降糖药物使用方法不对,肯定会影响药效,导致餐后血糖不达标。如:未按时服用降糖药,如阿卡波糖,需要随着第一口饭嚼碎吃,忘记吃或者未嚼碎或没随第一口饭服用,都会影响餐后血糖结果; 药物剂量不足;漏服药物等。 
  如果存在上述情况,一定逐一纠正。 
  3、监测血糖不准确 
  一般餐后2小时血糖,都是糖友自己在家测,由于操作不规范,或仪器不准确,都是导致血糖监测结果不准确。下列情况会导致血糖监测不准确。 
  (1.手清洁度不高。如:拿了含糖高的水果、蛋糕等食物,没有洗干净。 
  (2.测血糖的方法不规范,如挤血、用碘伏消毒等。 
  (3.血糖仪出现故障及试纸过期失效等。 
  糖尿病病友一定要学习规范的血糖监测方法,选择性价比、准确性高的血糖仪。 
  4、没有控制好情绪 
  情绪波动,如焦虑、紧张、生气、压力、焦虑等都会让人体处于一个内部紊乱的状态,不仅会容易导致高血压、猝死、抑郁症等问题,还会让糖友的血糖水平难以降低,同时更容易寻求抽烟、喝酒等方式去逃避,使得血糖更高,造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病友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劳逸结合,懂得放松身心,因为在健康面前,其他都不是事!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