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首只体细胞克隆猴在我国诞生

  1月25日凌晨1时,《细胞》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一项来自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团队的研究成果,该团队完成了世界首只体细胞克隆猴。据介绍,这是继“多莉羊”之后,体细胞克隆领域的重大突破。通过体细胞克隆出的模型猴将为人类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全新前景,该技术受益最大的将是脑疾病领域。 
  
  自1997年“多莉羊”体细胞克隆成功后,许多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也相继成功,但与人类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是没有解决的难题。没有克隆猴,就很难建立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研究员率领以博士后刘真为主的团队,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突破了这个生物学前沿的难题。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12月5日,第2只克隆猴“华华”诞生。视频中的小猴活泼好动,一模一样。孙强介绍,目前实验使用了6只猴子作为不同的卵母细胞提供猴,成功克隆出两只小猴,成功率达30%。通过27个微卫星DNA位点分析证明“中中”和“华华”的核基因组信息与供体体细胞完全一致。据悉,第3只“梦梦”将在今年1月底诞生。下一步,研究团队将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通过体细胞克隆出有基因缺陷的疾病猴模型,用于不同疾病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介绍,该成果证实猕猴可以用体细胞来克隆,成为真正有用的动物模型,1年时间内能够产生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用于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地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然后用核移植方法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这是制作脑科学研究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关键技术。“目前绝大多数脑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疗,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研发药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类相差甚远,研发出的药物在人体检测时大多无效或有副作用。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促进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蒲慕明说。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指出,这一成功标志着中国将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这一突破也实现了“领跑、弯道超车、三个面向”的目标,进一步巩固中国科学家在我国即将启动的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的主导地位。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