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眼中的健康中国
国家卫生计生委昨天上午10:00在西直门办公区1层新闻发布厅召开例行发布会,主题为“代表委员谈健康中国建设”。
顾晋代表:建设紧密型医联体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介绍情况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和社区建立的医联体,是紧密型医联体的模式。
第一,我们这种模式可以把呼吸、心血管和内分泌、肿瘤这些专家资源下沉到社区。根据居民的需要,比如说口腔科、中医科、按摩、康复,把这些学科下沉到社区。再就是管理下沉。我们“三下沉”让社区能够看到专家,能够看到病人想看到的这些专家,这样病人就流向社区的积极性比较高。
第二,我们的模式是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模式,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有信息化的联系。
第三,我们的专家是医院的人,也是社区的医生,是一体的,这个医生下到社区是非常方便。我们希望将来医保能够有一个倾斜,引导病人往社区去。在人才方面应该乡村医生采取县招乡用的模式,社区医生的编制和整个的身份是县医院的,可以到乡里工作,这样来保证社区医生的稳定和服务的高质量的服务。
王辰委员:发挥国家队在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和健康促进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介绍情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管理体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教研产防”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一是不断强化国家队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实施创新行动计划、协和教育提升计划以及高端人才引进和支持计划等,进一步强化院校作为卫生健康领域国家队的历史责任,优化学科布局和资源配置,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启动实施医学创新工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所目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源头创新供给。
三是加速推进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强对委重点科研基地的支持并发挥对全国辐射带动作用。与世界著名学术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积极支持和承担“一带一路”相关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与沿线国家科技合作。
四是支撑发展作用显著增强。有效地推动了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防治,在部分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物垄断,突破一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在国际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充分运用自身专家和技术优势,推动多层次、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一是健康公益活动持续开展。多年来大量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社区、企业、军队、学校等开展健康讲座、疾病筛查、答疑解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二是健康教育形式不断创新。通过新媒体推送科学专业、深入浅出的健康科普文章、自主创作的系列科普漫画、科普短视频。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深度融合。
三是健康科普能力不断增强。积极鼓励更多中青年专家投身健康科普事业,为健康公益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易露茜委员:奋力推进健康湖南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副主委、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易露茜介绍情况
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决策部署和统筹推动下,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将健康战略融入所有的政策,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五个方面奋力推进“健康湖南”建设。比如在我们省政府的十大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当中就有两项关注的是健康服务,极大地惠及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也充分彰显了“健康湖南”建设以及卫生计生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主动积极的新作为。
前不久,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这让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人倍受鼓舞,也倍感压力。
董小平委员:我国传染病防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董小平介绍情况
科学和现代化的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表示,2017年,侯云德院士成为预防医学领域首位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这也体现了公众对我国传染病防控综合能力显著提升的认可。此外,我国公共卫生“整建制”援外初具规模,实现传染病防治关口的前移,同时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
第一,传染病防控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03年的SARS不仅给我们国家,而且给全世界的公共卫生敲响了警钟。这个警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科学和现代化的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人民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在此以后,重塑我们国家的疾控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费用的不断增加,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的长期实施,在多年后的今天可以说带来了明显效益。疾控中心不仅仅有了新楼,其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应对协调能力和服务理念得到了飞跃。艾滋病、乙肝、结核、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都得到了及时和有效的控制。去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侯云德院士获得了国家科技最高奖,这是预防医学领域第一位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的。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等在流感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不仅仅是对于这些参与人员的一种认可,我理解更是对于整个公共卫生行业的工作者以及对我们传染病防控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认可。而这种能力的提升还带动了我们国家相关诊断试剂、药物和疫苗研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十九大”以来,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高度出发,我国在部委级成立了援外部际协调卫生分委会,制定了一系列援外工作方案。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公共卫生能够整建制组队进行援外,规模初显。2014年西非三国暴发了埃博拉疫情,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一领导下,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为核心组成了多批次的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培训队伍奔赴疫区,为防控埃博拉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仍有11名专家在塞拉利昂工作,是在塞工作时间最长的公共卫生援助队伍之一。
吴浩委员: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为百姓提供连续健康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介绍情况
方庄小区1992年开始建设,目前我们辖区人口有9万多人,它是一个老年化的社区,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建立了连续的固定签约服务模式,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方庄社区中心创新性的使用了信息技术电子化签约,通过定向的分诊、预约就诊,使医患之间形成连续固定的服务关系。患者能够得到固定的全科医生精细化的健康管理,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健康顾问。另一方面因为连续性的管理,便于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的健康信息,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有机结合,从而落实好守门人的职责。对社会来讲有效的健康管理可以使患者少生病,也可以避免大的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减少了社会的负担,也节省了医保的费用。
第二,充分利用智能化诊断技术,促进合理诊断和合理检查,用药指导和健康指导,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临床诊疗路径嵌入到医生工作站系统中,根据症状的描述对疑难常见的问题提供疾病的诊断、检查,合理用药的提醒和建议。同时提供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内容,便于医生在诊疗的同时向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这样对患者来讲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诊疗治疗,还得到健康指导,提升了我们居民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度,同时我们社区医生也避免了漏诊和误诊,还实现了慢性病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第三,针对行动困难的重点人群,我们协同相关部门、社会机构开展居家医疗的照护服务。我这里强调一下,家庭医生不是上门服务的。我们在这里有一个政策突破,我们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社工、家庭保健员共同组成服务团队,丰台区政府为了开展这项服务每年提供800万购买上门服务,相当于每上门一次服务我们的政府给全科医生补贴100元绩效工资的概念。这种上门服务使特殊的困难人群得到了及时的医疗照护服务,这些老百姓的获得感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