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中国方案
发布时间:2018-03-16
发布人:
健康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为B细胞和T/NK细胞淋巴瘤两大类,是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发于青壮年,社会危害极大。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林桐榆教授研究团队16年来致力于该领域的探索,不仅发现了我国淋巴瘤的特征,制定并实施了淋巴瘤系列研究。研究成果被美国、欧洲和中国淋巴瘤指南采纳,并在国内100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研究成果荣获了2017年度的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在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面,项目组牵头多中心试验,证实联用利妥昔单抗靶向化疗可显著提高疗效,推广免疫化疗成为中国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同时项目组发现,B细胞淋巴瘤伴乙肝者在靶向化疗中易发生治疗相关性肝炎,导致治疗失败,而B细胞淋巴瘤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率是其他肿瘤的2~3倍。为此,项目组研发出抗病毒药物预防性使用,配合免疫化疗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炎发生率、化疗延迟率和肝炎相关死亡率,该方案成为相关治疗的国际新标准,也成为恶性肿瘤合并乙肝的治疗标杆;项目组还探索了预测预后的分子指标,并发现与中国B细胞淋巴瘤相关的基因变异。
另一方面,项目组发现我国和其他亚洲国家T/NK细胞淋巴瘤发病率远高于欧美国家,特别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目前缺乏诊治规范。林桐榆教授项目组建立了相关预后、分期及治疗体系:发现了结外ENKTL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抗原呈递作用的分子以及其高危因素;组织国内和国际多中心研究,提出并建立了ENKTL的第一个分期系统,提出分层诊疗策略,获得国际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项目组研发出联合化疗方案,成为结外ENKTL的国际标准治疗方案。
自2002年起,项目组在国内创建淋巴瘤多学科会诊团队,已为国内外多个疑难病例明确了诊治策略;组织全国50多位专家,对5千多病例重新进行中心会诊,首次报道了中国淋巴瘤按世界卫生组织病理分型的分布情况。
研究者说
提出高水平科研选题不容易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林桐榆
作为研究团队的“带头大哥”,很荣幸我们完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个体化诊治策略的创新和应用”项目经过层层评比,荣获了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这是对我们团队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回想多年来在淋巴瘤领域临床工作及研究的经历,有几点感受非常深刻,与大家交流共勉。
研究源于仁爱和求知
古人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非霍奇金淋巴瘤是目前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发于青壮年,社会危害极大。虽然部分患者经过治疗获得治愈,但我不能释怀的是那些或因疾病进展,或因严重毒性不治身故的患者。我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作为临床医生,绝不能满足于现有诊治水平而故步自封,一定要对生命有敬畏之心,常常反思如何能做到更好,保持持久的求知欲望,从成功、失败甚至错误中学习经验,尽力救死扶伤。只有这样,研究工作才有目标,才不会流于完成任务,研究才能带来新知,推动医学进步。
研究基于观察和思考
工作只能一步一步走,研究问题也只能一个一个解决。科研选题是研究工作中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临床研究一定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而开展的研究。而要想提出一个有水平的问题,对一个人来说,必是深思熟虑的,对于一个研究团队而言,一定是经过反复论证的。灵机一动或是面临任务临时拼凑的课题常常不能抓到问题的核心。
研究课题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但又必须是新颖的,不能重复已知的事实;新颖和独特性可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方向,或是体现在技术方法或人群地区的特点。我们课题组发起临床研究,正是关注了中国患者多见的两个问题:如何减少合并病毒性肝炎的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毒性,如何提高中国高发的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治疗水平。
研究成于严谨和勤奋
科学研究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有持之以恒和锲而不舍的干劲,科研成果的取得是多年扎扎实实潜心钻研和勤奋努力的结果。这个过程的确是艰辛的,我们的医生、研究生以及护士付出了很多:为了项目的立项申请,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需要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了保证数据的精确,需要反复核对充分论证;为了项目的实施,需要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加班加点工作;为了撰写学术论文,需要多次不断修改甚至推倒重建。所幸不辱命,通过所有参与者多年来的努力工作,最终证实抗病毒药物预防性使用配合免疫化疗的新模式,显著降低肝炎发生率、化疗延迟率和肝炎相关死亡率,成为B细胞淋巴瘤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国际新标准;建立了NK/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期以及治疗的系统体系,提出分层诊疗策略,得到了公认和推广。我感到非常欣慰,觉得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已获得的殊高荣誉,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也同时是未来前进的起点。淋巴瘤的诊疗虽然已经得到极大进展,但仍需看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新的挑战不断涌现,也鞭策着我们项目组不断努力进取,为挽救更多的生命而不断进步。
在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面,项目组牵头多中心试验,证实联用利妥昔单抗靶向化疗可显著提高疗效,推广免疫化疗成为中国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同时项目组发现,B细胞淋巴瘤伴乙肝者在靶向化疗中易发生治疗相关性肝炎,导致治疗失败,而B细胞淋巴瘤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率是其他肿瘤的2~3倍。为此,项目组研发出抗病毒药物预防性使用,配合免疫化疗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炎发生率、化疗延迟率和肝炎相关死亡率,该方案成为相关治疗的国际新标准,也成为恶性肿瘤合并乙肝的治疗标杆;项目组还探索了预测预后的分子指标,并发现与中国B细胞淋巴瘤相关的基因变异。
另一方面,项目组发现我国和其他亚洲国家T/NK细胞淋巴瘤发病率远高于欧美国家,特别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目前缺乏诊治规范。林桐榆教授项目组建立了相关预后、分期及治疗体系:发现了结外ENKTL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抗原呈递作用的分子以及其高危因素;组织国内和国际多中心研究,提出并建立了ENKTL的第一个分期系统,提出分层诊疗策略,获得国际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项目组研发出联合化疗方案,成为结外ENKTL的国际标准治疗方案。
自2002年起,项目组在国内创建淋巴瘤多学科会诊团队,已为国内外多个疑难病例明确了诊治策略;组织全国50多位专家,对5千多病例重新进行中心会诊,首次报道了中国淋巴瘤按世界卫生组织病理分型的分布情况。
研究者说
提出高水平科研选题不容易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教授 林桐榆
作为研究团队的“带头大哥”,很荣幸我们完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个体化诊治策略的创新和应用”项目经过层层评比,荣获了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这是对我们团队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回想多年来在淋巴瘤领域临床工作及研究的经历,有几点感受非常深刻,与大家交流共勉。
研究源于仁爱和求知
古人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非霍奇金淋巴瘤是目前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发于青壮年,社会危害极大。虽然部分患者经过治疗获得治愈,但我不能释怀的是那些或因疾病进展,或因严重毒性不治身故的患者。我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作为临床医生,绝不能满足于现有诊治水平而故步自封,一定要对生命有敬畏之心,常常反思如何能做到更好,保持持久的求知欲望,从成功、失败甚至错误中学习经验,尽力救死扶伤。只有这样,研究工作才有目标,才不会流于完成任务,研究才能带来新知,推动医学进步。
研究基于观察和思考
工作只能一步一步走,研究问题也只能一个一个解决。科研选题是研究工作中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临床研究一定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而开展的研究。而要想提出一个有水平的问题,对一个人来说,必是深思熟虑的,对于一个研究团队而言,一定是经过反复论证的。灵机一动或是面临任务临时拼凑的课题常常不能抓到问题的核心。
研究课题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但又必须是新颖的,不能重复已知的事实;新颖和独特性可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方向,或是体现在技术方法或人群地区的特点。我们课题组发起临床研究,正是关注了中国患者多见的两个问题:如何减少合并病毒性肝炎的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毒性,如何提高中国高发的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治疗水平。
研究成于严谨和勤奋
科学研究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有持之以恒和锲而不舍的干劲,科研成果的取得是多年扎扎实实潜心钻研和勤奋努力的结果。这个过程的确是艰辛的,我们的医生、研究生以及护士付出了很多:为了项目的立项申请,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需要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了保证数据的精确,需要反复核对充分论证;为了项目的实施,需要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加班加点工作;为了撰写学术论文,需要多次不断修改甚至推倒重建。所幸不辱命,通过所有参与者多年来的努力工作,最终证实抗病毒药物预防性使用配合免疫化疗的新模式,显著降低肝炎发生率、化疗延迟率和肝炎相关死亡率,成为B细胞淋巴瘤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国际新标准;建立了NK/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期以及治疗的系统体系,提出分层诊疗策略,得到了公认和推广。我感到非常欣慰,觉得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已获得的殊高荣誉,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也同时是未来前进的起点。淋巴瘤的诊疗虽然已经得到极大进展,但仍需看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新的挑战不断涌现,也鞭策着我们项目组不断努力进取,为挽救更多的生命而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