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云大物移智”拓展行业疆界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为医学、医院、医者拓展了疆界。新技术让人们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也给传统带来挑战。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做客《健康报》社“两会精英汇”,点击“人工智能与医院信息化”话题,探寻现代医学与医院管理的“线上之路”。 

  没有信息化就谈不上现代化 

  ■蔡秀军 

  现代化的医院必须信息化,没有信息化谈不上现代化。当前信息化发展很快,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对病人对医院来说都是有利的。 

  邵逸夫医院将与公众有关的信息放到App平台上,首先解决门诊流程的线上操作。公众在手机上下载App后,可进行挂号、支付,之后获知具体的看病时间和地点。这个时间怎么得出来的?把医生过去3年内看病的时间统计出来,就可以准确估算出病人就诊时间。医生看好病开出处方,需要检查的话,病人在手机上支付后就可得知具体的检查地点以及后面出报告的时间,病人心里就有数了。 

  同时,手机上可以显示患者对医院流程的评价、技术层面的评价、医生有没有拿红包等信息。除了门诊看病面对面问诊、检查、处置,其他流程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原来五六个小时的时间,缩短到一个多小时,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如果未来医保卡捆绑到手机上,医院的挂号室就可以取消了。 

  随着信息化发展,人工智能有可能成为中国发展的突破点,但是有两个前提:一是顶层设计,二是结构化的数据。当前医院的数据是不规范的,要实现数据的结构化,否则数据无法使用,更无法互联互通。要通过顶层设计,把电子病历规范化、结构化,未来我国人工智能在医院的运用也就会走在世界前列。 

  需要政策支持和推动 

  ■卢江 

  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相关文件,明确通过健康大数据的运用和发展,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促进医改形成新动力,包括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当前从国内外形势来讲,这项工作应该大力推进、时不我待。 

  健康大数据运用是难度很大的事情,体现在几方面:第一,健康大数据规模大,其中不仅包括医疗、预防、救治的信息,还有生产生活中所有和健康有关的数据,因此这不仅仅是医疗卫生一家的事,民政、教育等部门也涉及;第二,在信息搜集方面,现在孤岛林立;第三,要建立国家数据中心,占地不说,投入也是非常大,涉及谁来建的问题;第四,推进互联网咨询指导、实现互联网看病,国家还要出台政策,但是国家的管理还没有跟上。 

  如果数据永远像现在这样躺在医院里,没有得到应用,群众就不会有获得感。应当研究怎么让科研机构应用,怎么让产业发展。以医疗数据为例,能不能授权出去,从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更好造福人民群众?健康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技术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国家的政策和投入。各地政府要行动起来,仅靠各地卫生计生委还不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推动,需要各级政府间的上下协调。 

  人工智能面临发展机遇期 

  ■胡豫 

  武汉协和医院现在有3个院区,明年年底有4个院区,大概有8000张床位,是非常大的医院,没有信息化,简直没办法进行有效的管理,也不能称为现代医院。信息化是提升医院服务品质的好手段,也方便医务人员工作,同时促进管理效率提高。另一方面,信息化对大医院完成医改任务也是有效的促进,比如医联体建设、医院间的托管,只有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才能促进医联体建设。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和大数据,这方面的融合会是医院发展非常重要的趋势。人工智能会越来越显示它的发展前景,但现在就开始做很复杂的诊断和治疗,还不是太现实。健康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还有心理问题,跟社会相关,太复杂了。 

  我建议:第一,现在的人工智能应用还在初级阶段,应该从简单着手,比如影像诊断、细胞阅片系统等;第二,提高基础数据的质量,要从现在开始,在顶层设计的支撑下,实现数据统一、规范、有质量,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第三,人工智能开发过程当中跟临床专家紧密结合;第四,要去提高人工智能的深层次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多关心、吸收脑力研究的成果,并将其应用到人工智能上来;第五,推动国家立法,让相关工作有章可循。 

  信息化建设要更接近患者 

  ■张澍 

  中国每年有54万人因心脏病猝死,主要以冠状动脉疾病为主,还有一些其他的心脏病。要真正预防心血管疾病,应该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促进这项工作。在疾病预防上。信息化起的作用非常大。比如健康档案管理,这一块没有大数据分析能力,所谓的社区健康管理可能就很难落实。 

  当前,在信息收集方面,我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也要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患者可及性。我现在负责中国心律失常介入诊疗管理,每年有10万份病人导管消融数据和8万份起搏器数据全部都在网络上直报,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数据库系统,得益于国家卫生计生委推动。今后怎么使用这些数据,使更多患者获益,还须加大研究力度。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正在做简单疾病的诊疗程序,届时大概只要问病人一些问题,诊断结果就出来了,代替大量住院医生的工作。 

  也要看到信息化建设存在信息的准确性、分享和保密等问题。为此建议:第一,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做大事的时候国家要有顶层设计;第二,临床研究工作引进准入机制,只有符合一定标准才能够去做,而不是随便去做;第三,收集开发大数据会花巨大成本,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发,需要综合协调推进。 

  信息安全不能疏忽大意 

  ■姚树坤 

  医院信息化非常重要,能够提高医疗效率和效力。医院和医院之间的互联,最主要的是纵向的分级诊疗,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如果所有资料可以在基层与二三级医院互联互通,转诊效率就非常高。其中,数据交换标准如何实现是一个大难题,破解各医院信息孤岛的问题,可以利用行政手段,比如医保。 

  同时,也必须对相关工作保持清醒的认识。大数据一般来讲有5个V,Volume,容量非常大;Value,价值密度接近6%都不到;Variation,变异程度非常大;Velocity,增长速度非常快;Vraisemblance,真实性还需检验。要看到医疗是本体,互联网是工具,这两个不能颠倒。现在有一个问题,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原代码不太一样。大部分用的是Oracle,有的用Python,源代码未必影响交换标准,关键还是要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工作,实现医疗数据的共享。同时,也要注重信息安全建设,防止患者隐私泄漏。 

  关于移动医疗,特别是可穿戴设备,今后大有可为。只要戴上手表,心电图就出来了,随时可以传到数据中心去分析,一旦出现预警信息马上采取对应治疗,可以提高救治效率并实现预防和治疗的衔接。相关的前景已经引发全世界的重视。一些国家正在加快研究并提出与国内专家合作,假设国外机构掌握了中国人的健康数据,怎么办?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应当由中国人掌握。我们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人工智能也好,信息技术也好,相关工作得加速,也正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契机。企业跟医疗方面应该密切合作,也应该规范起来,不能太随意。 

  期待法律法规保驾护航 

  ■陈鑫 

  中国有近14亿人口,50%整理起来就能够为国家在卫生方面的决策方向提供很好的依据。这需要全国联网,需要信息的标准化。现在各方各界都重视大数据,卫生系统的大数据还没有真正形成。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信息科,每家医院的电子病历都不一样,碎片化的信息源自缺乏标准,由此没有办法整合起来。国家要在这块工作上加紧推进。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制度建设也不可或缺,比如在线就诊法律方面的调整。在线就诊快捷方便,患者不用到医院去,无人机把药品送到家门口,未来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有无限的想象,中国和国外在同一个起步线上,中国的发展可能比国外快,优势在于有大量的资料、信息源,特别是医疗信息。 

  但是,信息化并非万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的地位特别是医生的作用。在影像诊断等相对容易标准化操作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前景广阔;但在复杂疾病的诊断方面,医生的经验、综合判断能力可能不可被取代。 

  最终目的是提高医疗质量 

  ■毕宏生 

  推进卫生信息化顶层设计,要以大健康数据为平台,以各个专业健康系统为内容,顶层设计医教研立体协同发展,用信息化来倒逼标准化,用标准化倒逼优质化,最终目的是提高医疗质量、医疗水平,同时把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成果作为政府决策的依据。这项工作意义很大,医疗行业要当主力军。 

  一是要转变观念,强化信息化建设。从以健康为中心到分级诊疗和初级健康体系,健康守门人在信息化里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给健康中国打基础,要重视基层能力建设,花力气打造信息化的基础工程。 

  二是要把这项工作和新旧动能转换结合起来。现在“互联网+”也好,医疗大数据也好,可以打造健康产业链。国民健康档案信息化、预防康复工作、治疗和远程培训、远程医疗和健康产业是一个链条,可以辐射出很多的内容。政府可以提供各项优惠政策、资金还有专业人才,建设转化创新中心,从战略的角度统筹规划,推动发展。 

  在眼科,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积极推进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系统。这个系统规划以国家的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作为平台和载体,新生儿出生下来就给他进行检查,到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终老,整个过程要建立起一套数据库,让国民眼健康信息涵盖筛查、建档、流调、预防、康复、治疗整个流程。在山东开展的青少年近视防治工作,得益于信息化建设,在全世界包括欧美近视眼发病率都在上升的情况下,我们参与防控的系统在接近5年的时间内发病率下降了8%~13%。 

  强调信息共享融合 

  ■刘艳 

  现代化医院管理要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跟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当前每家医院都在做信息化建设和医疗流程全覆盖,包括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工作台,实现程度不同而已,但都在普遍开展。 

  有的是医院自己开发,有的是借助外面的公司开发,为此存在系统兼容性问题。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强调信息共享,如果不同医院之间甚至医院内部都做不到共享,国家层面怎么做?为此,国家层面要加速这方面的融合,从信息技术编码到最小数据间的逻辑关联,需要国家卫生计生委来统筹规划。实现共享的平台,后续包括管理、研究或者产品开发才有一定的基础。比如,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要强基层,互联网+大数据可以在慢病管理上大有作为,从而更加符合我国的卫生政策。 

  医院在开发相关应用程序的过程中还要看到一个问题,即老年人对信息化工具的掌握使用能力。在我们医院,现在有非常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主要是为老年人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使用信息化工具时遇到的困难。信息化强调高速、便捷,但也要考虑到老年人,为他们提供更便捷、友好的界面和服务。 

  深入调研兼顾各方需求 

  ■韩清华 

  医院的管理需要信息化,教学、科研、预防保健还有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都需要智能化。这项工作还需要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国外存在什么样的先进方法、措施或者手段,我国目前市场的需求是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是一个朝阳产业,曙光在前面,但是任重道远,尤其需要明确谁来投入、谁来开发、如何兼顾各方需求、实现标准化等问题。这项工作肯定要投入,过程也较漫长,共性当中还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比如不同医院、不同地域、不同管理人员的具体需求。 

  在开发过程中或者研发过程中,有些企业愿意参与进来,既参与研究也是受益者;推广分级诊疗也存在政府管理目标的需求。如何将这些不同的需求镶嵌进软件,需要政府层面的多部门联动。有人说将来医院都智能化了或者信息化了,是不是医生就没有饭吃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够被取代。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目前就我了解,还没有任何一种机器能代替医生在病人的身体上做体格检查。心电图、影像的片子或者核磁、生化检查可以做到数据联网,但是在查体上还需要人脑来分析,电脑信息化不能替代人对人的治疗。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