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急救大数据将解答哪些医疗疑惑

  天气变化和消化道出血有什么关系?有创抢救能否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呼吸衰竭患者结局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如何?这些有趣且实用的问题,正在通过急诊大数据分析寻求答案。 

  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办的“急救大数据交流研讨会与Datathon”活动在京举行,13支跨学科团队近200人参加。临床医师、数据工程师、信息化专家协作,基于搭建的开放数据库平台,提出临床问题,设计研究路径,完成数据提取分析处理,直到得出结论。 

  从急诊寻找突破口 

  在布设56台电脑的赛场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京铭医生正和队友围站在白板前商量数据模型。“死亡如何分组?哪个环节排在前面?或者先不着急分组,过程中我们再调整。”基于急诊大数据,这支团队正在构建急性高乳酸血症短期治疗效果预测评估模型。 

  “与专科医生以诊断为核心的工作思路不同,急诊医生更关心生存风险评估。直接点说,就是会不会发生死亡。我们希望找到一些预测指标,分析这些指标与死亡的相关性,及时调整,影响结局。这种预测模型可以给医生留出更多时间,帮医生把更多患者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刘京铭说。 

  据悉,此次活动所应用的数据来自2015年~2017年期间,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40万人次伤病员的分诊数据及近3万人次的急救伤病员诊疗信息。 

  为什么选急诊数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疗大数据中心主任、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薛万国教授说:“急诊病种多,病情进展迅速,需要尽快采取合理措施。从科研的角度说,急诊观察期时间短,也能更快知道结果。另外,急诊科信息化程度高,检查、检验、24小时监护数据都更加完备。可以说,急救医学作为唯一以时间做救治效能评价标准的专业,始终冲锋在抢救生命的最前沿,最有可能在大数据获取和应用方面率先实现突破。” 

  “这些医工配合的团队前期已参与完成数据的结构化和清洗。今天要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黎檀实教授介绍,专家评委将根据临床的合理性和价值意义对项目进行评选。活动专项基金也为获奖团队提供孵化资金,支持团队继续完成项目研究和论文发表。 

  一次深度融合的实践 

  “已有证据表明,消化道疾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我们希望基于气象学资源,结合医生的专业优势,给临床更多参考。”进行消化道出血发病风险与气象条件研究的团队负责人林棽来自中国天气网。她告诉记者,天气变化和健康领域交叉的大数据研究趋热。目前,该团队已与药厂、医疗器械公司等开展了过敏源和血糖指数的相关研究。“但临床数据资源还是很难共享。这次活动是很好的契机,从实践倡导与医院的深度合作。”林棽说。 

  “除了深度分析,大数据也强调深度融合,而这也是目前大数据落地的瓶颈问题。我们与急诊临床人员合作,完成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数据清洗匹配和质量控制等,搭建了一个可以开放利用的数据库。”薛万国介绍,Datathon这项新颖的数据实践活动,其前身是源自硅谷的Hackathon,通过短期、高强度的小组竞赛,促进各大公司的技术创新和新观念的产生。“我们把这种形式引进来,希望真正把大数据融合、深度分析的工作理念在医生的临床工作中推广。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在短期内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临床研究项目,临床专家、数据科学家、统计学家、工程师和计算生物学家等深度合作完成数据分析,解决临床问题,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变革和技术创新。” 

  据了解,此次参赛队员不仅有北京积水潭医院、航天中心医院、天津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医生,也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的学生,还包括企业的工作人员。“医生进入团队越早效果越好,必须跟团队多接触。”评委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冯梦凌博士介绍,疾病诊断、预防、优化治疗方案,是当前大数据应用的三个主要方面。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