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的“烧脑8小时”
发布时间:2018-04-15
发布人:
健康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28位神经科住院医师,每人用7分钟口头报告,总结时使用英文,然后接受两分钟的提问、讨论。被称为“烧脑8小时”的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医师病例报告大会,1月13日第12次在该院召开。评委除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的全体教授,还有来自全国各大医院主管教学的神经科主任等,近600名神经科医师齐聚。
病例报告“秀”能力
“患者46岁,运动性失语,右侧肢体无力,出现了不能解释的疾病现象。”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医师曹宇泽经过文献检索、与高年资医师会诊讨论、反复分析,最终确定患者为“神经系统布氏杆菌病”,并向大家吐露了这个《“布”想说的秘密》。
患者20岁,反复发作意识障碍、四肢抽搐14天,伴有剧烈腰背痛22天。面对复杂症状,福建省立医院的住院医师魏振经过系列检查后,怀疑是“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最终经基因检测确诊为卟啉病。魏振以《去梅雨季不眠之痛,迎艳阳时柳暗花明》为题,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严谨专业的思考过程。
每例报告后,在场专家、高年资医师和住院医师都有问题和建议提出,如增减药物、提前检查某项指标、随访情况如何等。
事实上,这场看上去像是比赛的病例报告现场秀,只是住院医师年终考核的一个项目。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崔丽英教授介绍,这项考核分4方面:病例内容、病例分析、英文表达、ppt制作。“初衷是为了提高住院医师的培训水平,考察学生各方面能力,并督促他们学习提高。另外,这样相对正式的报告氛围,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公开发言能力。”
28个病例,每例都由住院医师参与治疗管理。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医师李亦报告的病例《八月天的无独有偶》中,她感触最深的是:患者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她管理的患者会问她,为什么自己只有半侧肢体能自主活动,为什么会有间断的失语等问题,这些给了她新的思考角度,“在与患者和家属不断沟通的交流中发现了更多可以帮助诊断的蛛丝马迹,与带教团队交流,查阅文献。另外,认真书写病例也有助于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对疾病的认识、对病例的定位定性、临床思考的基本思路,都是住院医师培养的核心要点。怎么样能把所有的现象进行完美解释,只有在对患者管理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才能分析和表达出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朱以诚指出,今天在听的过程中,也能看出有些医师的临床思考还不够深入。“这种方式一眼看出学生的水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在后来的培养中有所侧重,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
开放讨论提水平
“近几年,我们将住院医师病历报告会搞成开放式,让曾在我们科室培训的医生也能回来交流和分享病历。”崔丽英介绍,本次比赛除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的住院医师和研究生外,还有来自北京、河南、福建、广东的5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学子。而评委不仅有北京协和医院年满90岁的郭玉璞教授和年届82岁的李舜伟教授,还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清华大学长庚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的专家共同给选手打分和点评。
“12年前,在一个小教室开始,这些特殊的病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医生,不只是年轻医生,对高年资的医师和专家来说也是学习过程,大家在听的时候会思考这类疾病我是否会处理。”朱以诚说,几年做下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道参与讨论,也进一步提高了分析水平。另外,很多学科的学术年会也有这一环节,最终目的都是开拓临床诊疗思路,交流并提高诊疗技术。一位来自外地的点评医生也感慨,参加该活动已好几次,也在不断学习新的诊断方法,如基因检测等技术,在他读书期间还没有涉及过。
“不仅是临床诊疗水平,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告知坏消息等能力,在病例报告中也能有所体现。是一种相对全面高效的住院医师培养和考察方式。”北京协和医院教育处处长潘慧建议,明年可面向全国征集病例,扩大讨论借鉴学习的范围。另外,会后会将患者信息、探索性研究等信息屏蔽之后,在医院教育处网站上分享。
病例报告“秀”能力
“患者46岁,运动性失语,右侧肢体无力,出现了不能解释的疾病现象。”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医师曹宇泽经过文献检索、与高年资医师会诊讨论、反复分析,最终确定患者为“神经系统布氏杆菌病”,并向大家吐露了这个《“布”想说的秘密》。
患者20岁,反复发作意识障碍、四肢抽搐14天,伴有剧烈腰背痛22天。面对复杂症状,福建省立医院的住院医师魏振经过系列检查后,怀疑是“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最终经基因检测确诊为卟啉病。魏振以《去梅雨季不眠之痛,迎艳阳时柳暗花明》为题,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严谨专业的思考过程。
每例报告后,在场专家、高年资医师和住院医师都有问题和建议提出,如增减药物、提前检查某项指标、随访情况如何等。
事实上,这场看上去像是比赛的病例报告现场秀,只是住院医师年终考核的一个项目。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崔丽英教授介绍,这项考核分4方面:病例内容、病例分析、英文表达、ppt制作。“初衷是为了提高住院医师的培训水平,考察学生各方面能力,并督促他们学习提高。另外,这样相对正式的报告氛围,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公开发言能力。”
28个病例,每例都由住院医师参与治疗管理。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医师李亦报告的病例《八月天的无独有偶》中,她感触最深的是:患者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她管理的患者会问她,为什么自己只有半侧肢体能自主活动,为什么会有间断的失语等问题,这些给了她新的思考角度,“在与患者和家属不断沟通的交流中发现了更多可以帮助诊断的蛛丝马迹,与带教团队交流,查阅文献。另外,认真书写病例也有助于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对疾病的认识、对病例的定位定性、临床思考的基本思路,都是住院医师培养的核心要点。怎么样能把所有的现象进行完美解释,只有在对患者管理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才能分析和表达出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朱以诚指出,今天在听的过程中,也能看出有些医师的临床思考还不够深入。“这种方式一眼看出学生的水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在后来的培养中有所侧重,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
开放讨论提水平
“近几年,我们将住院医师病历报告会搞成开放式,让曾在我们科室培训的医生也能回来交流和分享病历。”崔丽英介绍,本次比赛除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的住院医师和研究生外,还有来自北京、河南、福建、广东的5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学子。而评委不仅有北京协和医院年满90岁的郭玉璞教授和年届82岁的李舜伟教授,还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清华大学长庚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的专家共同给选手打分和点评。
“12年前,在一个小教室开始,这些特殊的病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医生,不只是年轻医生,对高年资的医师和专家来说也是学习过程,大家在听的时候会思考这类疾病我是否会处理。”朱以诚说,几年做下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道参与讨论,也进一步提高了分析水平。另外,很多学科的学术年会也有这一环节,最终目的都是开拓临床诊疗思路,交流并提高诊疗技术。一位来自外地的点评医生也感慨,参加该活动已好几次,也在不断学习新的诊断方法,如基因检测等技术,在他读书期间还没有涉及过。
“不仅是临床诊疗水平,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告知坏消息等能力,在病例报告中也能有所体现。是一种相对全面高效的住院医师培养和考察方式。”北京协和医院教育处处长潘慧建议,明年可面向全国征集病例,扩大讨论借鉴学习的范围。另外,会后会将患者信息、探索性研究等信息屏蔽之后,在医院教育处网站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