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每个人都要为健康老年做准备

  5月15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京发布《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蓝皮书》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健康状况整体改善,但仍不容乐观;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社区老龄服务需求旺盛。老年人问题不仅是当前老年人的阶段性问题,还是全体公民老年期的长期问题,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树立做好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的新理念。 

  照护需求持续上升 

  满足需求要分轻重缓急 

  《蓝皮书》是对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深度开发和应用分析的产物。该调查是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国家统计局批准,每5年开展一次。第四次调查有效样本22万份。 

  《蓝皮书》指出,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2015年,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比例为15.3%,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近9个百分点。城乡居家失能老人中,有照护需求的占92%。 

  据了解,目前我国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依靠子女、配偶的家庭养老难以为继。同时,失能、高龄、空巢老人快速增多,2015年,我国80岁以上人口已达1899万,每年新增的高龄人口超过100万;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为18.3%,总量约为4063万;有近一半老年人独居或空巢。 

  “失能老人从家庭获得的不仅是照料,还有不可替代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家庭或社区对失能老人进行照护,不仅可降低照护成本,通过与家人及邻里的紧密接触,也有助于加速失能老人康复进度。对于重度失能老人来说,专业机构的照护康复不可替代。”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说,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居家、社区养老照护领域,让失能失智老人回归家庭和社区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和调查程序,将机构的专业康复照护资源优先分配给有需要的重度失能老人。 

  照护服务的钱从哪出?党俊武认为,长期看,可以在政府层面建立兜底性质的基本社会照护保险,在市场上建立商业长期照护保险,从而建立多层次、广覆盖、满足不同需求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短期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长期照护补贴制度,针对失能老人提供现金或只能用于支付居家和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费的补贴。按照失能老人的失能程度等,提供相应的个税减免和生活补贴。对长期照护服务机构给予政策扶持。 

  患慢病情况严峻 

  推进终身健康产业发展 

  《蓝皮书》指出,老年人健康状况整体改善。2015年,有32.8%的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好”,比2000年提升了5.5个百分点。同时,城乡享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分别达到98.9%和98.6%,比2006年上升了24.8个百分点和53.9个百分点。同时,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情况严峻。31.16%的老年人患有1种及以上慢性疾病,13.63%的老年人患有3种及以上慢性病,3.58%的老年人患有5种及以上慢性病。疾病前5位分别是骨关节病、高血压、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胃病、青光眼或白内障。接近一半老年人从不锻炼身体,近六成老年人常有疼痛感。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认为,一方面,应着力加快发展老年医院、老年病科和老年病床,完善老年健康支持体系,强化老年期健康管理以及老年人慢性病的干预控制。另一方面,使全民树立终身健康意识,并将其贯穿于全民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等方面。建立和完善老龄化社会条件下以全生命周期为导向的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体系,逐步对现行相关健康公共政策和支持环境进行战略性调整,重点提升全民健康生活安排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自觉和能力。开展终身健康教育,有效干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降低老年期的疾病、失能等发生风险。 

  精神慰藉严重不足 

  全民都要做好养老准备 

  《蓝皮书》指出,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严重不足,农村老年人精神孤独问题尤为突出。2015年,全国6.4%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30.3%的老年人有时感到孤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项目中,聊天解闷排名靠前。需要心理咨询或聊天解闷服务的老年人达10.6%,其中城市老年人占9.5%,农村老年人这一比例为11.9%。 

  “精神慰藉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党俊武说,应广泛开展老龄社会国情教育和生命全程教育,加快建设敬老助老传统文化体系。扩大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平台,鼓励支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老年人精神关爱的经常性机制。探索建立定期上门寻访制度,重点为空巢、留守、高龄、失独等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精神慰藉等服务。 

  专家表示,全体公民既要积极参与解决当前老年人的问题,更要自觉为自己老年期做好健康、知识、技能、金融等方面的准备,最大限度地降低未来老年期产生诸多问题的风险。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