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机器人“护士” 给未来无限可能

  机器人会成为我们身边的“白衣天使”吗?最近,机器人“护士”引发了公众的无限遐想。 

  近年来,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存在感越来越高。比如在广州不少医院,萌萌的机器人已在门诊大堂里上岗,它们会自动巡逻、四处游走,为患者提供咨询、导航、导诊等服务;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之间,物流配送机器人承担起医疗物资运输的工作,它们会自主导航、自动装卸,如果你在电梯遇到了,它们会说“我要进电梯啦,请你让一让”。此外,在国内不少敬老院里,“保姆机器人”也大受欢迎,它们会在老人的指示下实现自动取送物品、开关门等生活辅助功能…… 

  机器人“护士”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们能“读得懂”大数据,干得了体力活,能在咨询、配药、运送、查房、护理等方面大显身手。根据统计,2017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380万人,全国医护比已达到1:1.1。但相对需求而言,护士岗位的缺口仍然较大。机器人“护士”不分昼夜,不会疲惫,给医疗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它们能将护士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能在夜班、配药等辛苦的岗位上发挥辅助作用,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 

  当然,机器人“护士”不只能发挥“机器代人”的作用,它们还将给医疗事业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以导诊为例,拥有超强“大脑”的机器人可以根据患者症状推荐对该病经验丰富、效果好、费用低的医生,其精准度高于人工导诊;今后它们还能在精准复诊、智能随访等方面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不难想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将为医疗领域注入更多科技力量,进而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从目前情况来看,医疗机构对人工智能展现出超高热情,把“聘用”机器人“护士”作为提供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机器人“护士”在患者端也拥有颇高人气,公众对其接受度高、寄予厚望。不过,机器人“护士”仍然面临着诸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挑战。比如护理工作场景复杂,现阶段机器人还处于单一场景应用,核心技术有待破解;机器人护士制造难度大,身价不菲,不少医院多是采购尝鲜,难以大范围普及…… 

  科技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拼的是速度,也是耐力。《中国制造2025》已把机器人产业列入重点战略,“人工智能+医疗”市场空间大,应用前景广,随着不断集中研发力量、强化协同创新,今后医疗领域台前幕后的机器人帮手势必越来越多,它们将更加智能灵活,改变医疗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让医疗健康服务质量更高、离患者更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