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易贫血 原因有三
发布时间:2019-05-16
发布人:
人民网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一项澳大利亚社区人群队列分析表明,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贫血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贫血呢?主要有下面三方面原因。
1.饮食不当。许多糖尿病患者容易偏食、过度节食,造成饮食中缺乏肉类、蔬菜类等食物,这些食物富含的铁元素、维生素都是造血必需的原料,长期如此,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老年糖友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也是发生贫血的重要因素。另外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本身体内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水平较高,长期高糖作用导致患者体内糖基化终产物水平也比较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继而出现贫血。
2.降糖药物导致的贫血。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一线用药,已经在临床使用多年。但10%~30%的长期服药者可能出现维生素B12吸收不良,6%~9%的患者出现维生素B12缺乏,这通常发生于服用二甲双胍10年以上的患者。其机制可能是二甲双胍影响了回肠对维生素B12的吸收,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因此,建议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每年检测血液中维生素B12水平,必要时给予补充。磺脲类药物有造血系统副作用。有报道磺脲类药物可导致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总的来说,几率较低。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有水钠潴留、体液增加的副作用,使用初期有可能因血液稀释发生稀释性贫血,是一种假性贫血。
3.糖尿病肾病及伴发其他疾病导致的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造血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损伤使肾小管周围成纤维细胞纤维化,导致生产EPO的细胞减少,肾脏合成EPO能力下降,对贫血刺激的反应性降低。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这不仅会导致EPO减少,还可使体内铁调素水平下降,降低血清铁,共同导致贫血发生。糖友常伴发自身免疫性胃炎、乳糜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阿狄森氏病、性功能减退的疾病,导致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或相关激素缺乏,可引发造血功能障碍而产生贫血。
1.饮食不当。许多糖尿病患者容易偏食、过度节食,造成饮食中缺乏肉类、蔬菜类等食物,这些食物富含的铁元素、维生素都是造血必需的原料,长期如此,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老年糖友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也是发生贫血的重要因素。另外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本身体内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水平较高,长期高糖作用导致患者体内糖基化终产物水平也比较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继而出现贫血。
2.降糖药物导致的贫血。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一线用药,已经在临床使用多年。但10%~30%的长期服药者可能出现维生素B12吸收不良,6%~9%的患者出现维生素B12缺乏,这通常发生于服用二甲双胍10年以上的患者。其机制可能是二甲双胍影响了回肠对维生素B12的吸收,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因此,建议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每年检测血液中维生素B12水平,必要时给予补充。磺脲类药物有造血系统副作用。有报道磺脲类药物可导致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总的来说,几率较低。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有水钠潴留、体液增加的副作用,使用初期有可能因血液稀释发生稀释性贫血,是一种假性贫血。
3.糖尿病肾病及伴发其他疾病导致的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造血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损伤使肾小管周围成纤维细胞纤维化,导致生产EPO的细胞减少,肾脏合成EPO能力下降,对贫血刺激的反应性降低。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这不仅会导致EPO减少,还可使体内铁调素水平下降,降低血清铁,共同导致贫血发生。糖友常伴发自身免疫性胃炎、乳糜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阿狄森氏病、性功能减退的疾病,导致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或相关激素缺乏,可引发造血功能障碍而产生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