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信息化:掀起健康服务变革浪潮

  从“有没有”,到“必须有”,再到“好不好”,信息化已成为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手段。近年来,信息化的发展,使我国医疗健康服务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优质和可及。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继续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

  医院“巨变”

  从传统医疗到数字医疗,再到智慧医疗,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在信息化的赋能下,不断升级蜕变。

  新中国成立前夕,老一辈医学家张孝骞回到北京协和医院担负起内科复建工作。他有个“宝贝”——病历收藏夹,遇到疑难病症,就把病人的姓名、病情要点记录下来,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一辈子。后来,张孝骞的56个小本本汇成了一个疑难病例库。如今,在北京协和医院,病历收藏夹从线下转到了线上,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电子病历收藏夹,可以将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病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收纳、整理、数据分析。

  今年6月27日,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该院院长田伟通过控制平台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5G骨科手术机器人多中心远程手术。田伟说:“这标志着智能机器人远程手术技术实现临床应用,对实现医疗技术均质化具有重要意义。”

  不少人将我国医疗信息化的起点定格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原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1981年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时,“国内医院的计算机应用是一个荒芜的领域”,协和医院没有能够面试他的人,“后来还是委托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中心的主任来做面试”。也正是在那时,我国一些大型医疗机构开始探索推进电子化,开发了单机版医院信息系统。随后,电子病历逐渐应用于临床,实现患者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以及医务人员开立和执行医嘱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日友好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进一步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医疗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医疗的精准度与安全性大大升级。

  近10年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医疗相融合,医院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布,“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诊疗”等有了发展依据。今年,随着《关于医院智慧服务分级的评估标准》发布,“智慧医院”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全面开花

  医院信息化一步一步扎实向前,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也欣欣向荣,全民健康信息化水到渠成。

  “2003年5月6日,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上午,国家有关领导人通过网上可视电话与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省人民医院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了20多分钟‘面对面’的通话,商讨防治非典的具体工作。”这是原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徐志彪在2003年6月写下的一段文字。

  2003年,SARS疫情暴发。从那时开始,我国加大了在卫生应急指挥、疾病防控、卫生统计、妇幼保健、新农合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从2009年起,我国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等都进入加速建设、完善阶段。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相关专家总结到,1983年~2013年,卫生信息化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逐步建成国家、省、市3级卫生信息平台,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形成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联通1个卫生专用网络。2013年,卫生信息化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人口等相关内容,演变为人口健康信息化。2018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工作重点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民健康信息化概念正式确立。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3大数据库,以及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标准体系,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网络直报系统。在国家层面,启动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国家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平台,印发了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总体方案,推动所有公立医院逐步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截至2017年年底,基本实现国家、省、市、县平台联通全覆盖,国家平台与委属(管)医院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及时报送,新农合国家平台建成使用,跨省就医结算实现历史性突破。

  共享实用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省考察工作。在大连,习总书记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向远在北京的中日友好医院原院长许树强问道:“院长,这套系统好用吧?”许树强回答:“这个系统非常好用,现在1000多家医疗机构都在用这个系统。”短短6年,当初的系统已经升级成现在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连接5300余家医院,直播培训可以直达任何医生的手机端。

  近年来,我国远程医疗遍地开花。截至2017年,我国远程医疗已经覆盖1.3万家医疗机构和所有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开展远程会诊,以及远程病理、影像、心电诊断等服务总例次超过6000万。

  共享共用,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迈上新台阶。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四梁八柱”的八柱之一,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被明确纳入了200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一文件的发布,将医疗信息化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

  现今,国家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系统全面建成,并实现互联互通;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实现与省级平台和大型医疗机构数据交换共享,开展跨省就医即时结算;国家和省级药品信息平台全部联通运行;从国家启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开始,共享共用的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潜力被一步一步挖掘出来……

  在具体应用层面,各方早已不在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将目光瞄准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例如,国家发布的医院智慧服务分级中,最高要求是患者在一定区域内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居家产生的医疗健康信息能够互联互通,医院能够联合其他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精准化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正在大力实施的“三个一”工程,即一个合格的家庭医生、一份动态管理的健康档案、一张功能完备的健康卡,努力为居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在线随访、在线公共卫生、双向转诊等服务。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化是助力医疗健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引擎。无论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还是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抑或是改善医疗服务便民惠民,每一项重点任务都已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助力。因此,各方都在积极向信息化靠拢聚力。在信息化的赋能下,我国医疗健康的未来必将更加值得期待。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